■ 杨江波“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庭前树尽手中栽,先后花分几番开”“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我国古人有在春天植树栽花的传统,他们或精挑植株装点堂前屋后,营造隐逸清雅、落英缤纷的居住环境,或在荒山古道上密植短松、新柳,为路人撑起一片阴凉。
春天,我们种下一苗新绿,期待一片绿荫。植树造林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不少文人墨客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植树、爱树诗篇。桃红柳绿,堪称西湖春天最美的风景。宋代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疏浚西湖,后用淤泥堆砌起长堤,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
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植树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江苏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许多名人寄情于林、铭志于树,植了很多树,遍布大江南北、淮水两岸,树种有银杏、国槐、圆柏、紫藤等,名人手植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驻足观瞻、俯仰深思,宿迁的项王手植槐伴随着古老美丽的传说已度过了2200多个春秋。
潮新闻 记者 李娇俨春天来了。又到了该植树的日子。3月12日,是我国第46个“植树节”。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植树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传统。古人植树为林,截木为材,盖房子,做家具,生活在树木旁,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看似是两句完全不搭边的话,但却蕴含了关于人工干涉生态保护的大智慧,而且在百年前真的有一位大人物率先想到并且付诸实际。这个人是谁呢?这就要先说一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