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中国作家圈,还是外国作家圈似乎都存在同一个现象:文人相轻。文人间彼此看不上,我们把那些怼人怼狠的一类人称之为“毒舌”,如中国的鲁迅、木心、钱钟书等,日本的夏目漱石。但若说起英国的“毒舌”,也许有人会说莎士比亚、王尔德,其实还有一个更毒的“毒舌”,他就是毛姆。
他写道:“And here lived a philosopher of repute the desire to see whom had been to me one of the incentives of a somewhat arduous journey. He was the greatest authority in China on the Confucian learning. ”
1919年,45岁的毛姆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壮游一年,并写下游记《在中国屏风上》。58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成为小说的“素材”,却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打开毛姆这本中国游记,就像是打开一位著名画家的速写本,简单几笔,就能捕捉到万物的神韵。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公认为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小时候,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毛姆经常被同学欺负,童年生活在他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导致他性格一度内向、孤僻且敏感。这种经历说来残酷,但未将毛姆摧毁,反而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为他后来进行文学创作起了一定铺垫作用。
1920年秋冬,重庆的天气格外阴冷。毛姆从武汉溯江而上来到重庆,迫切想见到辜鸿铭。然而,委托熟人去联络,却一连几天,音讯杳无。遂问为何,熟人:捎信叫他快来,那固执老头儿没理会。闻听此言,毛姆心想:坏了!01、毛姆傲慢态度被辜鸿铭强硬回怼,李大钊评价:扬眉吐气!
毛姆是谁英国大作家毛姆在全球赢得声誉,很多一流作家都喜欢读他的书。就连大名鼎鼎、生性傲慢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成为他的朋友。他们经常在斯托克庄园,一起打球、喝茶,晚上共赴酒宴,俩人还立下“永不互相嘲笑对方”的君子协定。
毛姆于1920年游历中国,并乘舢板千里迢迢逆长江而上,到重庆拜访当时中国最大的儒家辜鸿铭。在1922年所著的《中国游记》一书中,毛姆以“哲学家”为题记载了他和这位哲学家的会面。辜鸿铭真想象不出这么大的一座城市会出现在这么偏远的一个地方。
实事求是地说,辜鸿铭人生第一次十字路口的选择权,其实是在他的爸爸辜紫云手里的,辜紫云最终同意了,但在送别辜鸿铭前,把辜鸿铭拉到家里的祖宗牌位面前,点了一炷香,专门对他叮嘱了一句话:“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关于《在中国屏风上》,先后买了两本,后来发现是不同的书名,完全相同的内容。2,五十多篇小文大多描写那个时代生活在中国的领事,官员,商人,旅行者,传教士,修女,水手,船长等等,这些外国人最多的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年以上,最短的也有三两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