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永远退出院士竞选”,这是一位归国科学家参选失败后发表的言论。与此同时,他还向其他人发出挑战:“10年后,再来看看,有多少院士的科学工作超过我”。2007年全职回归祖国怀抱的饶毅,却在2011年的院士竞选中落败。当时和他一起竞选的还有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也同样落败。
上个月,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在一场讲座上称,中国现今数学水平,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如今,另一位科研大拿北大教授、与施一公齐名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也公开表示,中国今天的生命科学可能相当于日本的1980年代。
说起饶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科研成就,还有他的独特个性。很多人都觉得饶毅比较特立独行,是“饶大炮”,但同样是生物学家,同样是从美国回国,施一公对饶毅的看法, 却经历了一番变化。1978年,16岁的饶毅考入江西医学院。1983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
极目新闻记者 李贤诚通讯员 刘丽 陈芹从传统的通信网络专家,逐渐成长为跨专业的DICT(信息化应用服务)行业信息化专家。他,将个人成长融入公司转型发展中。他叫饶毅,是湖北移动云网系统集成中心高级解决方案经理。
2007年,一位拥有美国国籍的科学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放弃了在美国优渥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这位科学家,就是饶毅,他的归来,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流失、学术环境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当初为了出国深造,学习更多国外的先进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饶毅在很多人的不解中前往了美国,虽然他不知道未知的道路上会面临多少困难,但是饶毅并不害怕,因为他想的是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将来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国,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 2007 年,有个叫饶毅的家伙,那在美国科研界可是相当吃得开,简直就是众人眼里的“大红人”。那小日子,过得要多舒坦有多舒坦,绿卡拿着,优渥待遇享受着,科研成果还一个接一个往外冒,在神经科学领域那可是一下子就冒了尖儿,就像他发现神经元迁移分子机制这事儿,当时在学术界可掀起了不小的动静。
近日,“创新自信的历史诠释——回顾20世纪中国科学重大创新成果”主题对谈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田刚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作为对谈嘉宾,就20世纪中国科学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展开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