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努尔哈赤是成大事的人,这点估计没多少人反对。要知道他一个破落户,在自己爷爷爸爸都被李成梁无理由干死的情况之下还能腆着脸跑去给李成梁端茶送水学习作战经验,这份隐忍和胆识确实是世间罕有,也是他最后得以成功的最佳体现。当然了,性格是做大事的性格,但很多时候也是讲究机遇的。
战国时期,井田崩,诸侯起,七雄并起逐鹿天下。长平之战、马陵之战、邯郸之战不一而足,每每大战兴起,地方千里之诸侯,往往动辄起十万甚至数十万大军相对捉杀。然而千年以后,为何不论政治还是军制都较战国更为完善,且具有更加广阔疆域与人口的明朝,却在面对满清的萨尔浒之战连十数万兵员都靠凑?
当后人回看萨尔浒之战中,明军高层的诸多指挥败笔时,明军西路军所受到的指责通常是最多的。对比其他三路大军,每一路只有一个总兵级军官,杜松的西路军却有三位总兵级人物,除杜松外,还有赵梦麟、王宣两位总兵,监军张栓也同在西路军中。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世界上所有的重赏都只赏结果不赏过程。大明万历四十七年。朝廷挂出如下榜文颁示天下:1、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生俘可免死。2、擒斩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
谈及这场大战中明军为何惨败,古往今来的主流观点都认为是因为明军统帅杨镐在战役规划时制定了一个糟糕的“分进合击”之策,分散了本来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这就让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地“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将明军各个击破。
1619年,明朝派遣大军对后金发动了战争,意图将后金消灭,解决东北的边患。但战争的结果就是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后金凭借胜利的余威灭叶赫部,统一女真,并扫荡辽东。而明朝则精锐尽失,进一步走向了衰落。此战,成为了明清两朝的攻守易势的转折点,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
两次同样的大败,同样是对战域外游牧民族,从直观来看应该是土木堡战役伤大明朝更深:当时土木堡之战,大明是号称50万的大军还带着大明皇帝,可是为什么惨败后明朝依然能屹立不倒,而萨尔浒之后明朝就像飞机失事狂坠一样,是一年不如一年,大明两次惨败后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
明朝统治中后期,由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混乱与腐败,国力自然也在随之滑落,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理所当然也只能放松了对四方的管控,这就给了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以发展的契机,后金这一势力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强大起来了。
萨尔浒之战可以说是自明朝中叶一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据史料记载,双方动用的作战总兵力将近二十余万,因而可以称得上是一次规模比较大的会战。在万历朝对朝鲜之役中,明朝前后用兵只有十多万,各次战役的规模也都比较大,但是就单次来看的话,还没有哪一次能比得上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攻取开原铁岭后,顺势灭掉了仇家叶赫部,既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又打开了与蒙古联合的通道,可谓是一箭三雕,在辽东站稳了脚跟。即使如此,后金也只能算在辽东站稳了一只脚跟,要想经略辽东,还有沈阳和辽阳两座大城,大大小小七八十城堡,和十几万明军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