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磷溪镇的溪口村有一种独特的民俗———“穿蔗巷”,每年的正月十六夜,溪口七个自然村家家户户都要有人拿着甘蔗,蔗尾挂上灯笼,站在村巷迎接大老爷游行队伍的到来,让老爷从“蔗巷”穿过,以这方式祈求新年兴旺,日子像甘蔗一样节节高甜甜蜜蜜,这一习俗从清光绪年间流传至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这是网友对潮汕方言的评价。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它有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2024甲辰龙年全国各地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除了在家过团圆年人们还奔向历史古城、文化场所这个龙味十足的春节浸润着浓浓的非遗文化味春节期间,潮州向全国营造了一个“全民欢喜、全球惊喜、全网皆喜”的全民狂欢长假,收获了人气、消费、流量以及全球影响力。
来源:【人民日报】潮州话里,“老爷”为神,“营”则是环绕、周游的意思,也算是古语。游神赛会哪里都有,为何我特别青睐老家潮州的营老爷呢?前些天回家乡参加古城申遗活动,再次参观潮州市博物馆,发现那些极为精致的金漆木雕,不是神龛,就是神舆。
潮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潮文化的发祥地与兴盛地,不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而且即便是我们走进一些乡村,也会发现不少惊喜,比如说我们在前往凤凰山途中路过的一个村子,就特别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补齐民生短板,村居软硬环境大提升;修缮戴平万故居,擦亮“左联”红色文化名片;因地制宜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老兵余热,号召周边适龄青年投身国防事业……戴建斌是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溪口村人,退役后他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于1999
鼓乐齐鸣、标旗簇拥、烟花璀璨、一盏盏用甘蔗挑着的灯笼照亮了大街小巷……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六),羊城晚报记者前往潮州市湘桥区的磷溪镇溪口村,领略“穿蔗巷”这一极具地域特色、被誉为“最浪漫”的“闹热”民俗文化活动。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奔流千年的韩江水见证了勤劳与智慧的潮州先民筑起潮州城、建成广济桥、造就开元寺。这是一座民俗丰富的工艺美术之都,绵延万里的莲花山脉见证了无数中原名匠迁徙聚集,潮绣、潮州木雕、大吴泥塑等民俗工艺交融而生,又代代相传至今。
“加油!加油!”“现场看比赛,更能感受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和魅力。”……6月9日,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四村学校热闹非凡,2024年潮州市湘桥区乡村龙舟文化活动在此举行。活动吸引众多市民群众来到现场,近距离观赛、体验龙舟文化。
戴平万故居位于潮安区归湖镇溪口村,这里发生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乡村调研,1918年至1919 年,戴平万的一名族人利用大学假期在本村进行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调查,1923年,这名族人带其大学老师葛学溥来到村里再次调研,他们将调研成果写成经典著作《华南的乡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场公共艺术展毫无征兆地“闯”进这座潮汕老厝中。大卫塑像安放在倒扣的水缸上,两个伏尔泰石膏像分置柴门两旁,成排的人物塑像隔着老式栏杆张望。希腊雕塑、潮汕老厝,两个相距甚远的事物在这里巧妙结合,一切看似格格不入,却又合乎常理。
2023年,潮汕民俗走出记忆,重回百姓寻常生活,并且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英歌舞、舞火龙、游灯……一场场喜庆的民俗活动在潮汕大地热闹上演,在“出圈”路上“狂飙”,展示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3年将尽,一组图集让我们回顾今年的复苏,期待来年的火热!
作为MCN行业的重要盛会,2023上海国际MCN大会暨品质生活节即将于6月16日至17日在普陀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办,以“多频共振,焕发城市新活力”为主题,聚焦于MCN机构对城市的赋能方向,展现MCN机构的创新力量和城市活力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