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贵、充电慢、归还难……共享充电宝最近又又又被“吐槽”上了热搜。经常外出工作的吴女士曾多次使用共享充电宝,如今却选择自带充电宝。也有市民归还时遇到了难题,前后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成功归还,不仅多花了钱还很“堵心”。使用共享充电宝的过程中,如何避开这些常见“坑”?
据《潇湘晨报》消息,近日,广东一网友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品牌的充电宝,归还时跑了50多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的问题,再次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是充电宝运营商故意补仓,给归还制造障碍。
近日,北京市民赵女士看到某品牌共享充电宝的租借价格标注为2元,未曾想这竟是2元/30分钟的价格。令人不安的是,在扣款协议中,她发现了“您确认并不可撤销地授权某科技公司发出扣款指令……”等字眼,这让人对共享充电宝的便民性和安全性产生质疑。
转载自【中新经纬】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指出,由于商家信息显示不准、状态更新不及时等原因,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后难以找到正确的归还地点,被迫延长计费时间。
据《IT时报》报道:3·15前夕,《IT时报》记者用了两周时间,对上海市面上的多家共享充电宝品牌进行多次测试,借还场所包括商场、旅游景区、机场等多地,测试内容包括:充电效率、计费规则、归还点位和售后客服。
据沙利文报告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到2020年,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的租赁价格从0.5元上涨到了4元,而在一些热点景区、酒吧等场合,甚至出现了每小时10元的高价,为了降低用户们的“被刺感”,各品牌也将租赁计费标准切换至半小时单价。
免费时长不少于5分钟、计价单位不超过30分钟、启用订单暂停机制…...日前,深圳市消委发布深圳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围绕广为消费者诟病的共享充电宝免费充电时长、计价时间单位、产品质量把控、投诉处理时效等问题进行整改。一石激起千层浪。
超1秒按半小时收费 捆绑销售暗藏陷阱 频繁弹窗诱导消费共享充电宝何以惹众怒天津市的李先生最近出门旅游时因为手机没电,于是扫码租用了某景区内的“×借”共享充电宝。过了1小时15分钟,李先生归还充电宝时发现,自己竟被扣了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