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老编辑|法老飞鱼纹是明代传统寓意纹样之一,以飞鱼纹为补色的赐服称为飞鱼服。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稍异,非真作飞鱼形,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其自出现发展至明代形成独特的纹饰。那么,明代赐服飞鱼纹是怎样发展下来的?
在很多的电视剧和影片中,大家都对锦衣卫的形象有所了解。对于他们的一些日常行为也是了如指掌,那么他们所穿着的服饰不知道大多数的观众有没有注意过?说着飞鱼服,见过他们穿过吗?那么飞鱼服上面为什么刻着“鱼”而不是“龙”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纱。
《明史·职官志》中有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简单来说,就是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特务机构,上怼王公贵族,下盘官员
前言:飞鱼这个概念来源于《山海经》,是仅次于蟒袍的隆重服饰,也是龙头四爪,但有翼,有鱼尾,大概有点像古神话中的“文鳐鱼”。明代初期的飞鱼纹饰以宣德海水飞鱼纹大罐等为代表,其头部具备明初龙首的特征,形象凶猛,双翼展开,呈动态变化。
在古代科幻巨著《山海经》中有关于“飞鱼”的记载:“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緣,常行西海而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己狂,见则天下大穰。”
顶端评论员 张晓磊1月27日,河南洛阳,一群00后大学生身着飞鱼服,在高铁站迎接老乡回家过年。这波文旅热潮,各省都玩得很嗨,尤其是河南,把各种压箱底的技能都拿出来了,主打就是把游客伺候好,并把这种热情延伸到回家过年的老乡身上。清澈的大学生没想到,飞鱼服扮相还是惹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