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描述,引出了对当下语境中“文艺青年”的讨论,并且将“文艺青年”与“装逼犯”做了一下区分。不仅限于此,本文还通过对“文艺青年”们所共有的符号进行剖析,以此切入点探讨了“文艺青年”们为什么要文艺的心理动机。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在节目中这一句体现出的浪漫情怀和文艺气息,直接掩盖了金星口中“像被人坐过一屁股的脸”。高晓松出身世家,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还行万里路。广博的学识和文化积淀让他在《晓松奇谈》中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看法。
撰文:谋杀电视机编辑:大脸鲸鱼意大利的通心粉西部片是一种特殊的亚类型电影,其代表作品就是塞尔吉奥·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莱昂内从影期间,也正是宽银幕大行其道的年月,因此导演通过其非凡的美学天赋,让自己的电影成了教科书级别的宽银幕构图范本。
当下出现一个群体,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了解当下最流行的元素,看话剧、画展,喜欢看独立小清新电影,爱写影评,爱看音乐剧,爱晒下午茶照片,爱旅游,爱艺术,他们喜欢讨论女权问题、环保问题,且热衷于消费,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人们称他们为文艺青年。
1我发现18岁那个阶段,我们最容易成为文艺青年。或者更容易喜欢文艺的电影,书籍,故事,和文艺有关的生活方式。比如喜欢摇滚乐,民谣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我的这个说法在音乐节上最有说服力。大多数阅读《你是人间四月天》,抄写徐志摩的诗的也是年轻人。
文◈沈河西 跟柳侠四年没见。我的大学室友,一个四线城市里的文艺青年。他念的大学,在东北的长春。这个城市无法让你唤起类似帕慕克笔下伊斯坦布尔式的昔日帝国的“呼愁”。昔日的傀儡政权,今日的老工业基地。一个在中国的文艺版图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