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大部分人知道《桃花源记》的是因为中学课本里面有这样的教学安排,老师给我们灌输的关于《桃花源记》的思想是:这是诗人陶渊明借助诗文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陶渊明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首不到400字的散文诗,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之后,再次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
《桃花源记》晋代大文豪陶渊明的始作于1500年前的文学名著,作者通过对世外桃源的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这篇文章流传千年而不朽,着实是一篇千古奇文,但是仔细读来,你会发现文章有很多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内容,细思极恐,似有隐喻暗藏其中,首先来看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民族器乐剧《记·桃花源》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首演。该剧作为上海戏剧学院2020级MFA联合毕业作品,通过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将富有韵味的经典传记进行改编,从抽象的音乐表达转化为具象的剧情讲述,入选上海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