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榜样力量引领着文明乡风,正成为美丽乡村的生动注脚。叶榭镇八字桥村的殷国荣等几名老人在村里的步道边做了9条木凳,方便散步的人们休憩,他们以实际行动继承着传统美德,传递着正能量,引领着文明乡风好气象。
■郯城非遗知多少在临沂客户端讯 鲁班凳,又名鲁班枕,俗名“瞎掰”,相传是木匠鼻祖鲁班发明。这种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小家具,既可在工作、休息时当板凳用,又可在睡觉时作枕头,一物多用方便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新网河北新闻4月2日(朱丽娜 周丽娜 张新慧)近日,走进河北省宁晋县宁北街道北塔庄村的一处农家小院,北塔庄传统榫卯木工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寇周通正埋头在自己的木雕小屋,手拿锯子、刻刀等工具,认真制作鲁班凳。
几年前,在栾川县白土镇认识了一位制作木瓢、木勺的木工老艺人,是当地木质农具的最后一位传人。在塑料和不锈钢制品普及以前,山里的农户们都是使用这样的木铲子、木勺,而现在,这些木制的生活用品,很少有人使用了,也就没人制作了,老人曾经希望这门手艺能够进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9岁的汪子轩是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学习木工已经4年多,会做板凳、柜子、书架和各种木头小玩具。用他妈妈的话说,“汪师傅现在打的家具,家里快要放不下了,以后结婚都够用了!”短视频平台上,他做木工的视频冲上了热搜榜,每条视频下面都有网友留言:“能不能上链接?想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