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
作为蜚声古今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当时是安邦济世、勇于革新的能臣干吏,他不仅以拳拳报国之忠让人景仰有加,而且以发奋苦读的经历令人敬佩不已,比如“划粥断齑”的故事,便是对他学习精神的现身说法,告诉了我们成才的不二法门:刻苦读书学习。
康熙皇帝,读书学习,修身养心,治理国家,制胜法宝。五岁读书,忘了玩耍,忘了寝食。受父亲顺治皇帝的熏陶和要求,康熙从五岁就开始认字,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时读书痴迷,忘了玩耍,忘了寝食。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大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丙辰科状元,名叫崔谔。此人生平事迹无考,本科其他进士的情况,也多已散失不查,姑且存目。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丁巳科状元,乃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氏杨赞图。杨赞图的哥哥杨赞禹,比他早七年获得状元称号。兄弟二人同为大唐状元,不失为科举佳话一桩。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基础教育的教科书《三字经》中,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的描述。作为富二代的苏洵,早年在优渥的生活中游山玩水,不好学习。二十七岁后虽然努力学习,但两次参加高考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