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大陆,他们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结识了新的朋友、凝聚了新的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热情和温暖。他们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正能量的“传播者”。两岸青年声音,你我共同倾听。中国新闻网特别推出《青听ㆍ两岸》融媒体栏目,共同记录两岸青年的真实声音。
台湾小伙替父亲回大陆寻根,六年无果,谁料到老家后,找到亲姐姐1973年,台湾省台南市。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抱着刚出生的儿子,眼神中既有喜悦,又带着些许忧伤。这个男人就是章国琛,一个从大陆辗转来到台湾的老兵。他的人生故事,注定要跨越海峡,牵动两岸亲情。
中国日报网4月30日电 来自台湾台北的钟悯豪是位汉服“同袍”和推广者,拥有30多件不同形制的汉服。近年来,在汉服爱好者的推广下,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开始了解制作精美又富有文化内涵的中华传统服饰。 每年11 月,台湾汉服“同袍”聚集在台北西门町,参与台湾汉服节。
在这里,他随参加第二届厦金同城生活圈论坛的台胞朋友一道走访厦门热门打卡点及文化聚集地,感受厦门的城市风情,并于6月15日参观了厦门的台青创基地。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王志宇感叹,厦门发展迅速,不输国外一线城市。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南京9月8日电 题:台湾咏春拳小伙大陆学中医开诊所“抬头、拉伸……”在南京允和泰中医诊所的体态训练室,诊所负责人、台湾青年谢允超正为患者做身体调理。诊所内,《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整齐展列,悠悠草药香弥漫四周。
“听到这个消息当下脑子一片空白,我一直以为疫情离我很遥远,好像只存在于电视新闻和互联网上,但这次它来了,就在我生活的区域里,说不焦虑是骗人的”,林子均说,人类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时总是比自己想像的还要脆弱,脑海中不断想着,“如果我怎么了,那我身边最爱、最亲近的人有多危险?”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电 题:台湾青年在大陆的“初体验”与“深融合”作者 张杨彬 张晓曦“门钉肉饼太好吃啦!”谈及对北京的印象,来自台湾中山大学的研一学生刘继岚对这里的美食赞不绝口。作为“首来族”,刘继岚虽然刚到北京没几天,却有很多感触。
在日本动画片《烘焙王》里,有一个拥有“太阳之手”的少年。他用比一般人更加温暖的双手制作面包,不仅能让面团发酵得更快,而且做出来的面包也更加美味。刘天庭小时候经常看《烘焙王》,每当看到那个少年制作各种美味的面包时,总会露出崇拜的目光。
每年都有一些台湾青年跨越海峡,到访大陆。据中新社报道,近日,“一起来聊辽——两岸媒体看辽宁”活动在辽宁进行,来自两岸的媒体记者和台湾青年自媒体人走进沈阳故宫时感触颇深,大家对两岸故宫分析解读,从不同角度讲述各自的“故宫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