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下降趋势明显,大学生不爱读书了吗”的话题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近三到六年来,多所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借阅数据逐年下降,部分学校2022年的外借量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1/3。而另一边,入馆人数有增无减。
资料图:高校学生用电子设备看书学习。图/新华社近来,高校图书馆纸质书籍借阅量下滑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据《半月谈》报道,近日,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不少高校图书馆借阅量近年来逐年下滑,有的甚至不足几年前的1/3。这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这届大学生不爱看书了吗?
《图书馆:一部脆弱的历史》 安德鲁·佩特格里 亚瑟·德·伍德温 著 宫杉姗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1575年,对荷兰学者雨果·布罗球斯来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任命为皇家图书馆馆长,本该是他职业生涯的辉煌时刻。
高校图书馆往往是大学校园的地标式建筑,学生络绎不绝,阅览室座无虚席。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来借阅纸质书的。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不少高校图书馆借阅量近年来逐年下滑,甚至不足几年前的1/3。大学生真的不爱看书了吗?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作者:杨忠义全民阅读活动持续推进,书香蔚然风靡中国城乡。读书,书从何来?主要两个渠道:一曰书店,在书店买、阅;二曰图书馆,在图书馆借、阅。说到“图书馆”,其实这个词是个舶来品,19世纪末传入我国。
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2012年起,每年都能看到陕西省选派博士赴基层一线服务锻炼的杨素秋,在2020年终于提交了报名表。“不是想做官,是想了解社会。我这个人太‘书呆子’了。”她解释。杨素秋要去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局挂职任副局长。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今天的公共图书馆不断“修炼内功”,加快数字化建设,馆藏资源进一步丰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从曾经单体的公共服务设施转变为集藏、借、阅、咨、视、听、创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虽然不是获得了什么重要的奖项,也不是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全校师生都参与的毕业典礼上,被校长以致辞的形式提名表扬,对于一名普通学生而言,当然是值得小小骄傲一下的事,这一句特殊的“学年总结”,也必然成为杨龙欢和他的同学们,这个毕业季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图书馆,孩子除了看书借书,还能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 吕星月从两岁半起就开始成为浙江宁波图书馆的“常客”,跟着老师听故事、做游戏,体验非遗、参观展览、参加研学。“小朋友现在6岁,说起传统文化头头是道,这离不开在图书馆的时光。”母亲梁晓雯说。
很多人知道有休闲区、娱乐区,但“发呆区”还是第一次听说。近日,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发呆区”走红网络,不少网友表示很实用,发呆累了还可以学习看书。有网友表示长大后才发现,上学时候在发呆,晒太阳,是多么幸福放松的事情,能有效舒缓压力,放松身体,还有网友建议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