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对于一个人的终极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思,不仅帝王们都有,文臣武将们也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谥号,只有那些对于王朝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可以获封谥号,文武文武,文臣以文字开头,武将则以武字开头,还有一些以忠为开头,搭配各种字就成为文成武将的谥号了,当然除了美谥之外,还有恶谥,赐给一些罪大恶极的人。
上期咱们讲了“武王伐纣”的故事,大概就是英明神武的周武王讨伐暴虐无道的商纣王的故事。单单“武王伐纣”这四个字中就有两个字是谥号,那谥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谥号制度源自古代中国的礼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的谥号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是以贵族世家的祖先为主要对象。
号是一种别名,古代的文人,江湖人士,和尚道士通常都会有号。号又有外号、绰号、浑号等。庙号则是表示帝王在宗庙的名号,如高祖、太祖、太宗等,一般在庙号前加上朝代名,加以区分,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
谥号是对死者生平带有褒贬含义的评价,有《谥法》之类的专书供选择确定,通常为一字或二字。庙号是在皇家宗庙祭祀中对该皇帝的尊称,其传统的确定原则,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即开国皇帝照例称某祖,其后的皇帝照例称某宗,但到三国,情况则各有不同。
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制度,是一个人死后,其他人根据死者活着时的品行和功绩给予一个特殊的称呼。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时代,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谥号会造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废除谥号,不过之后西汉建立后恢复了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