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个行吧,不要搞农业了,干农业太难了。”云南古生村村民李叔刚收完莴笋,鬓边还挂着成串的汗水,就对身旁几位帮忙收莴笋的科技小院学生“好言相劝”。简单平常的一句话,这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并非第一次听,但还是湿了眼眶。
来源:环球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科技小院”写入其中,并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科技小院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扎根田间地头的服务模式。通过直接驻扎在农村,科技小院能够近距离观察、了解并精准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
近期,一档主要展现青年学子扎根农村故事的农业真人秀节目《出道吧!科技小院》走红网络。2024年,科技小院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更好地引导科技小院规范健康发展,关乎乡村全面振兴与人才培养。
“今年莴笋每亩售价4500元,平均0.4元/斤,价格极低。雇一个工人收一晚上,需要20元/小时,但不收割又会烂在地里。要种植下一季的作物,还必须将莴笋运出去。”“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些研究生会选择农业这个专业?每天没日没夜在地里这么干,我都劝他们改行吧,不要干农业了,太苦了。
作者:史哲宇 李怡霖从辽阔边疆到海上岛屿,再到田间地头,《燃烧的月亮》《田间的少年》《种地吧》《人不怕出名猪不怕壮》《岛屿少年》《山水间的家》等一系列农业题材综艺用田园美景和自然韵味拨动了广大观众的心弦。落日时分,《燃烧的月亮》女嘉宾们集体赶羊回羊圈。
云南大理古生村,眼下可能是中国高学历人群密度最高的村子。村子里有不少科技小院,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0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乃至博导扎根在这里,“我们在最文艺的地方做最不文艺的事情。”师生们常常感叹。
近段时间,一档农业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悄然走红。节目展现了科技小院中的青年学子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点滴细节。深夜抢收莴笋,自制生态绿肥,自研起垄覆膜栽培技术……一项项劳动体验,诠释着“粒粒皆辛苦”,也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不缺吃苦的人,缺的是把技术带进来的人。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博士二年级的应飞宇,在来到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科技小院两年后,从“白净小伙”晒成了“黝黑大叔”。距离洱海200米的古生村聚集着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生,应飞宇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加入“洱海科技大会战”。
今天是第25个记者节前不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究院和上海总站联合主办的“总台IP进校园·上海站”活动在同济大学举办多元形式、大咖云集、超多惊喜让同济师生和总台共同见证了知识与创意的碰撞“原来我和总台,只差一次提问的距离”这场秋日里的“双向奔赴”你爱了吗?
坐落在苍山洱海之间的云南古生村常住人口仅有800多人但这里有8个科技小院常驻着100多名农林院校师生虽在青山绿水之间但他们的“旅居”生活并不闲淡在总台农业农村中心与拼多多联合制作的首档真人秀微综艺《出道吧!
太阳从北回归线开始南移以后,大理的暑气越来越浓。傍晚的微风从洱海拂过后,会顺势带起地面上蒸腾出的一丝热气,迎面扑到刘琳脸上,与她一起的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师姐吴馨俣在不远处检查着洱海里的采样装置。夹杂着泥土青气和水汽的触感,提醒着她们,田地里的劳作会在太阳落山后结束。
记者/梁婷编辑/杨宝璐古生村科技小院关于大理,人们毫不吝啬地赋予它无数浪漫的想象。苍山洱海边,是很多人逃离都市,追求自在人生的落脚点。2022年开始,一群在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就读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也先后来到大理,不过,他们是来种地、清水渠、收垃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