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意思是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他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是,他生养万物,没有一事一物遭到遗弃,是什么事情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呢,其实当我们完整学习了中庸之后,就会明白原来这个鬼神不是妖怪,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张天网,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张天网看起来很疏松。
在《素说版道德经》中,我们按照道、天、地、人四篇来排序,那么「道篇」已经接近尾声,老子开始以道体为中心做转折,将道法自然的规律降格化,并且承上启下、延伸、落实到下一篇的「天道」中去,从而将我们对道法自然的领悟,灵活运用到一个更加具象化,更具现实意的人类世界当中。
崇拜、信奉神明,是中华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从上古时代,伏羲氏治理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论语》中,论及“鬼神”的话题有五章。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格言联璧546 谓鬼神之无知,不应祈福;谓鬼神之有知,不当为非。译文:如果鬼神不知人间善恶,就不应烧香祈求赐福;若鬼神能知人间善恶,就不应当做阴损坏事。[得意]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以及世界各国相当数量的科学家越来越趋向于有高纬度生命的存在。
《探寻“重德”之“德”的真谛》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听到“重德”这个词,可你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德”究竟意味着什么?“德”,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德”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崇尚的品质。
这当然是理学家的解释,但究其原始本义,恐怕此处“德”便是指某种神秘莫测的超个人力量。殷墟甲骨卜辞中已有“德”字,含义不明,岛邦男认为其意与“循”相近,李泽厚认为其与礼仪规范有关。但这应该都已是后起之意,从存世文献来看,《庄子·天地》所论恐怕最近于其本来面目:“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文中指出:“‘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编者按】《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一书运用大量的文献、考古材料,并结合西方宗教学研究的成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及其以前的中国民间信仰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梳和辨析,追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发展的大势,从人外力量的性质、感应式的宇宙观、死亡与死后世界、人的神化等方面来看中国
从天赋到修养既然“德”最初是君主得之于天的超凡力量,其德性影响到整个共同体的兴衰,那么一系列的观念也就由此而来。首先,“德”是上天赐予君主的,是神授力量,无法分割,可以保持、积累,所谓“德衰”、“盛德”、“厚德”或“积德”等说法均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