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前呢,孔⼦参加了一次,蜡祭的陪祭活动,在祭事礼仪结束以后,当孔子出游到观上时,就发起感叹来,感叹的原因,想必是因鲁国而起,于是孔子身边的子游就问,先生是为何而发出感叹,孔⼦回答说,践行⾄高无上的社会伦理,跟夏商周三代的伟大⼈物们相比,我当然无法可比,可是我也有这个期望。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蕴含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思想资源,从中汲取认同的力量。
■ 周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以说,礼仪贯穿国家、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古人在社交场合的润滑剂,更是维系社会伦理纲常的规矩和方圆。笔者近日读到同济大学哲学系曾亦教授的新著《古人的日常礼仪》,深感此书值得细细品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来源:【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赖家斌“一碗复一碗,尽啜祛忧烦。”碗,是盛装食物的日常餐具,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碗的烧制和应用有着悠久历史,其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手感清凉细滑,便于洗涤,经久耐用,深受国人喜爱。
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4年11月6—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来自世界各国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名家、青年代表和媒体人士就古典文明的精神、古代经典研究、古典学与文明互鉴、古典学与人类未来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初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但细说起来,关系还真挺密切。每篇的内容不过平常所记,顺手拈来,即兴而发,没有系统,也不求全,只是想以此唤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文字训诂学的浅显方法稍有了解,对古代文献这方面的记载略加关注。
编者按: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系列微视频《成语里的中国——二十大报告经典成语解读》,旨在引导广大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01没有皮草的奢华,也不似大衣那样矜持,羽绒服在严寒中算得上是“接地气”的抗冻“神器”。在悠长的世界服装发展史中,羽绒服历史只有不到百年,却以世人公认的强大保暖功能,成为人类冬天最温暖的“伴侣”。02人类将动物毛皮穿到身上御寒,自古有之。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看法。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包括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对厚古薄今复古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大一统”思想等,蕴含着与唯物史观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和创新萌芽,在中国社会历史观发展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贡献了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