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不见时间,但可以看见时间的力量。筑路架桥,周行八方,十年来,中国基建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从货物往来顺畅到出行舒适便利,从能源结构改变到绿色低碳发展。今天,我们的生活被科技所改变,这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建设者,用他们最好的年华,描绘在中国大地上的心跳。
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通讯员 远德亮 淄博报道“您好,请看怎么样安全用电。”几句不太熟练的蹩脚中国话,不时惹来周边人们善意的笑声,也引得更多人上前索要安全用电宣传单,这是埃斯拉·阿齐兹第一天当上电力“善小”志愿者的经历。1月28日,前来山东淄博玉黛湖花灯会赏灯的游客川流不息。
国投电力官微消息,7月13日,英国红石能源Benbrack陆上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基础顺利开始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该项目位于苏格兰中部邓弗里斯盖洛韦行政区,计划安装13台Vestas 4.5MW机组和2台Vestas 4.3MW机组,预计年发电量203.
继去年《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境内外播放量突破16亿之后,“老外讲故事”迎来第二季——《海外员工看中国》。100位不同国度的海外员工,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自己在中国央企和上海企业海外分公司的见闻,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
卡西姆电站的青年建设者宋瑞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不仅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福祉,也推动世界向着实现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不断前进。在这期间,一大批来自中资机构的青年人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挥洒汗水、贡献力量。
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来自奥地利的盖德勒,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焊接总监——他“焊接”起联通世界的友谊桥引言1994年的一个冬日,奥地利小伙盖德勒·罗伯特因出差在北京转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慧慧、梁慧):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期间,土耳其东部边陲小城凡城迎来了一场大雪。在冰天雪地中,“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海外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岗位——他们是参与建设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个高压直流项目的中国电力工程师。
假如没有特高压,会是怎样?看中国,80%以上的能源在西部和北部,70%以上的电力消费在中东部。西北的电要跨越山河、点亮中东部的万家灯火,建设输电损耗小、容量大、距离远的特高压电网成为现实需要。看世界,由于对大容量、远距离输电需求不强,国外尚无成套特高压技术。
出生于1984年的涂水平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小学四年级之前生活在江西一个小镇上最富有的家庭之一,父亲经营一家食品厂和木材贸易,后来因合作伙伴的欺骗与经营不善,导致家境陷入困境到交不起孩子们的学费,只能依靠母亲在镇上的工厂做工养活全家六口人。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攀枝花二滩水电站的,让我感到很有兴趣的画面是,当时在工程现场竟然有这么多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而且为了安顿好这些主要来自欧洲的外国专家的生活,中方专门建设了120幢别墅组成的营地,当时称之为“欧方营地”,下图是当时欧方营地的一些画面,可以体会一下,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旅游度假的景区,即使是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豪华程度不比西方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