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经历康雍乾三代“文字狱”后,唯一一部存世的记载“扬州十日”的书籍今天翻看的这本《扬州十日记》,全书八千余字,作者王秀楚,遍览全书,斑斑血泪自诉,笔者仿佛也置身其中,亲临了那十日的残酷:书首页1645年4月14日 阴督师史可法兵败逃往扬州,十日后,清军攻城,史可法下
历史是一面反映人性善恶的镜子,而中国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大屠杀则是一段令人胆寒的残暴事件。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事件,包括多铎的崛起、大屠杀的惨状以及他对真相的掩盖,以引发我们对正义的思考和珍爱和平、反抗暴力的警醒。
揚州十日作者的解读(40)作者为什么是郎世宁?(一)45.作者为什么是郎世宁?(一)从前面对《扬州十日记》作者身份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作者不是华夏人,也不是日本人,那么只有是欧洲人。当时在华夏的欧洲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商人在以后的文章中聊聊那些狗链子,这里只聊聊传教士。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之屠、扬州屠城,是指清兵入关后对扬州城内抵抗的百姓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此次屠杀持续十日,故而被称作“扬州十日”。《扬州十日记》、《扬州城守纪略》、《明季南略》等书中都有记载,惨状不忍直视。
屠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绝大多数人理解的屠城,是把所有人都找出来处死,不论男女,不论老少,统统处死!其实,真正的屠城更加残酷,那是一个漫长、压榨、煎熬的过程,绝不是被一刀砍死那么简单!1645年4月25日,扬州沦陷,多铎纵兵屠城,下令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