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属于传统典章礼制研究的读本,而是一本关于古人日常生活的礼仪小书,全书围绕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衣冠服饰、迎来送往、宴飨婚嫁等几个部分,用图文、案例并用的方式,通俗的语言,呈现出了一幅幅古代日常生活仪礼图景。
中国人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器一物是我们的日常审美,也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职业礼仪讲师海英所著的《礼仪中国》,这是一本关于古人日常生活的礼仪小书,全书围绕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衣冠服饰、迎来送往、宴飨婚嫁等几个部分,用图文、案例并用的方式呈现出了一幅幅古代日常生活仪礼图景。
《周礼》《仪礼》和《礼记》号称“三礼”,是我国传统礼文化的主要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三礼学”研究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但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其他儒家经典的学术史研究相比,有关“三礼学术史”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战国时期的礼书是什么样子的?古人如何创作音乐?12月1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本辑整理报告共刊布《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等五篇竹书,均为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制、音乐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周礼》一书,在汉代初名《周官》,王莽居摄时改为《周礼》。《周礼》在新莽时曾经立为博士,东汉时被废,但民间传习《周礼》之学者仍绵延不绝,如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张衡等人都曾研习《周礼》,其中杜子春有《周官注》,郑众、贾逵二人分别作有《周官解诂》,马融作《周官传》,张衡曾作《周官训诂》。
①《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②《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③《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④《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⑤《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来源:四川在线_滚动新闻】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11月23日,一帧蜀籍邀您欣赏《大戴礼记》。海报所选用图为《大戴礼记》十三卷,由(汉)戴德撰,(北周)卢辩注。版本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袁氏嘉趣堂刻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礼言法旨:传统礼经的法理和宪制释读》作者:范忠信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出版作者简介范忠信,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华侨大学、上饶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
《因理制礼:朱子与礼法之治》作者:刘依平出版社:孔学堂书局内容简介本书首先对宋代礼学是如何从吉、凶、宾、军、嘉传统“五礼”体系向朱熹《家礼》冠、昏、丧、祭“四礼”体系的转变进行了探讨。其次以“唐宋变革”和宋代礼学运动为历史背景,考察了《家礼》的成书和经典化过程。
儒家经典古籍《三礼》,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各领域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其涵盖的领域包含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对礼义、礼法作了最详细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封建王朝的礼制影响最为深远。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
“礼”的起源和变迁2023-03-02大众日报 16版□ 本报记者 周学泽2月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端论坛暨《三礼学通史》专家评鉴会”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感觉现在的孩子大多都缺乏教养。我是师范中专毕业,也算读了点书的,遗憾的是踏上社会就基本上没有再看书了。现在我的女儿十一二岁了,很散漫随意完全没有教养的样子。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哪些书,适合家长或小孩的?主要讲礼仪之类的。求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