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垃圾分类可谓是上海最火的话题,上海市对于“垃圾分类”也提出了很多新规定,比如垃圾是分为“湿垃圾”“干垃圾”等等,上海市的公众和环卫工人都为此大大的苦恼,但是面对这些苦恼又将之埋没在心底相互忍让。
来源:【浙江广电出版】12月5日清晨,绵绵秋雨带来一丝寒凉,在衢州市新安花园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江松竹像往常一样坚守在投放点,见到有居民拎着垃圾过来,她上前接过垃圾袋,将袋子里的垃圾做逐一的分类投放,“剩菜剩饭扔到易腐垃圾桶,用过的纸巾扔到其他垃圾桶,这个电池扔进有害垃圾桶……”
编者按垃圾分类看似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事关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垃圾分类是一个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由于涉及群众广、流程环节多,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在很多地方成了“关键难事”。
明明提倡垃圾分类存放,但最终又把垃圾一起倒在了同一垃圾车里,那前期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相信大家平时都看到过工作人员开着垃圾车回收垃圾的情况,你只要稍微是个细心点的人就会发现,这家伙就像某些游戏一样——赢者通吃!
#MCN首发激励计划#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前些年全国各地突然兴起了一阵“垃圾分类”运动,当时那真叫一个轰轰烈烈。很多人因为扔垃圾没有分类,甚至还被罚款。但这么多年过去,“垃圾分类”运动似乎悄然而止了。无论是垃圾回收的工作人员,还是扔垃圾的居民,似乎都回归了以前的垃圾处理模式。
曾经一场风风火火的垃圾分类,现在已经悄无声息,基本消停了。在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因此,垃圾分类推进的初期,大家还是比较积极的,在垃圾分类刚开始执行的时候,过去有个数据调查,当问及“如果小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指导和监督垃圾分类,同时还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您是否愿意分类”时,95.9%的被访者给出了肯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