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唐琪)“傩”(nuó),源自中国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先民祈福纳吉的一种古老仪式。不过,如今的“傩”早已失去了原始的含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习俗浸润在傩面具、傩舞、傩戏之中,成为中国最为流行的古老文化之一。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谢顺)12月30日,在恩施市傩面具制作工艺传承基地,来自重庆、广东等地的高校学生,在汪儒斌的指导下,进行傩面具创作。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恩施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杨云霞雕刻的傩面具。 周燕玲 摄中新网贵州沿河5月31日电 题:贵州傩面具女雕刻师:刀尖上展示千古神韵作者 周燕玲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至今仍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流传。
古老傩文化的起源这个"傩"字,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念,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傩的繁体字化解开来是:人,声音,雀鸟组成,其中这个雀的意思是鸟神或是神雀,具体合起来就是人们载歌载舞的一种祭祀活动。对于古代先民,傩并不仅仅表示祭祀,傩还有驱除瘟疫,驱赶魔鬼的意思。“傩”字的意思在殷商
傩,一半为“人”,一半为“难”,乃人避其难之谓,引申为“惊驱疫厉之鬼”。远古先民藉此驱鬼逐疫、去灾免害的仪式得以生息繁衍,在仪式流变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傩文化。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傩文化以“临武傩戏”的形式传承至今。
汪儒斌正在雕刻傩面具。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赵盛迷)“这是开山将军,面目狰狞,是傩面具最具代表性的造型之一;这是南极仙翁,慈眉善目,是傩戏中的善神……”3月6日,走进恩施州傩面汪木雕工作室,傩面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儒斌拿起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具向记者介绍。
傩舞表演 李忠(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傩,一半是“人”,一半是“难”。“人避其难”方为傩。在临夏永靖县,就隐匿着这种神秘而古老的傩文化。它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幽微而迷人的光芒,承载着这片土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
考兵舞中,康皇麾下五员战将排出战阵,动作整齐划一。5月3日,湖光镇旧县村锣鼓声声、热闹非凡,2016五月飘红·走进旧县——麻章区第二届傩文化节暨年例民俗活动在此火热上演。该活动承接年例载体,让人零距离见证傩文化,感悟古村落,原汁原味的乡土盛典精彩纷呈,观者如潮。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傩面具传承人陈全富将他刚完成的两个面具送去学校(2017年12月28日摄)。在湘赣交界的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傩戏是当地群众在祈福迎新时的传统节目。傩戏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就是傩面具,湘东傩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甘肃临夏州永靖县村民表演傩舞。(资料图) 侯奇志 摄中新网兰州2月22日电 (艾庆龙)“独眼狐狸”“长须鬼神”“獠牙青面”……近日,甘肃临夏州永靖县村民姬永顺和众人整理完傩面具,交流着“社火”展演过程中的经验。
中新社福州5月9日电 题:傩文化“活化石”焕发新活力作者 叶秋云5月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武傩舞文创产品发布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举行,《开路神》《白蛇》傩舞非遗数创画作正式亮相。傩舞是远古时期中原地区驱疫逐鬼、祈福禳灾的一种巫舞形式。
《丝路非遗》栏目是甘肃省广电总台开办的我省首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类电视栏目,栏目旨在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彰显非遗魅力。栏目融非遗传播、文化传承、风光展现、旅游推介等为一体,通过专家解读、历史溯源、古迹串联,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者按:当非遗资源大省的福建遇上非遗中国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福州闽剧、泉州南音、漳州木版年画、闽西客家木偶戏、南安英都拔拔灯、浦城剪纸……这些精彩纷呈的非遗项目将在首个世界非遗中国年在八闽大地震撼上演。
江西省南丰县的三溪乡石邮村的“小傩师”们在练习傩舞(2月21日摄)。有“傩舞之乡”之称的江西省南丰县的三溪乡石邮村活跃着一支“小小傩班”。这支傩班由村中的孩子组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0岁。“小傩师”们头戴傩面具,身披彩衣,跳起傩舞,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江西省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中国网图片库 胡敦煌/摄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婺源傩舞节目原有一百多个、傩面两百多个。
军傩舞表演舞者身穿袍服,头戴造型各异、雕刻精美的傩面具,一手执戈、一手举盾,踩着“咚、咚”鼓点,迈着憨厚而独特的“锵、锵”舞步,这便是著名的西固军傩舞。兰州市2025年春节文化庙会期间,西固军傩舞的表演,让市民和游客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