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读《论语》了,也理解为什么有人把《论语》比作中国人的圣经,可以说是智慧的宝库。做到既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看似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实际上却是一气呵成,环环紧扣。
何谓君子?《论语》中并没有广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定义。事实上,“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不能也无法作出一个完善的定义。或者说,能被定义出来的“君子”是不完满的。如“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显然,“不忧不惧”描写了君子生命品格之一面,却不是全部。
温馨提醒:四书虽然时有智慧之语,但整体上语言陈旧,观念有毒,孩子可以不看。无意,勿必,勿固,勿我 君子不器 和为贵 和而不同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道不同,不相为谋 言必信,行必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对不学不虑的良知良能之发现,是孟子对儒家成德之学的极大贡献。
孟子自处的时代,是在战国。王霸杂用,百家并出。且看孟子是如何面对黑暗时代,以及克服这个时代的。孟子像。“反身而诚”孟子以“殀寿不贰”立论,横死或长寿,其实是一样的,皆是命数。但是,知道这一点之后呢?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是随波逐流,还是及时行乐,还是积极进取?
来源:【三秦都市报】■苏子淇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在个人修养方面,《论语》主张应该培养君子理想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断地践行是塑造君子人格的必经之路。在君子人格的修养实践中,要坚持克己之道、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