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为大家讲解坎儿井时,我犹豫过,因为这个故事里有一段难过的记忆……等我了解到坎儿井真正的含义以后,我又为自己的这份工作感到自豪、骄傲,因为我父亲……”在吐鲁番市坎儿井乐园景区,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说到这里,突然哽噎到说不下去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钱泳文9月14日,在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的坎儿井乐园里,大连游客高乐走进了坎儿井暗渠,从地下10米处向上仰望,只能通过暗渠井口看见小片蓝天。感叹挖掘坎儿井不易的同时,高乐对坎儿井匠人们的生活也多了一份好奇。
处暑已过,素有“火洲”之名的新疆吐鲁番仍酷暑难耐,日间最高温度达40℃。烈日炙烤下,记者不禁发出疑问,高温干旱少雨的火洲何以繁荣千年?乘坐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电梯,向下直行约60米,坎儿井暗渠源头汩汩流淌的天山雪水作出了无声回答。
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也叫井渠、坎儿孜、百眼串井,这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还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灵渠、坎儿井)。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8月30日,由中宣部部署的“四季看新疆·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走进吐鲁番。在吐鲁番坎儿井乐园,记者看到,一口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涌出涓涓清泉,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这是我第四次来新疆,还想看坎儿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8月30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四季看新疆·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走进吐鲁番。在吐鲁番坎儿井乐园,记者看到,一口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涌出涓涓清泉,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在吐鲁番坎儿井乐园观光。
“新疆是个好地方,地肥水美令人神往”。10月8日,“万人说新疆”优秀作者新疆行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幕,“万人说新疆”短视频大赛获奖作者代表、中央和新疆新闻网站采编骨干、中外网络达人等齐聚新疆,讲述真实的新疆故事。
中新社新疆吐鲁番9月4日电 (记者 林世雄)从高空看吐鲁番,可以看到茫茫戈壁上有着一串接一串的蜂窝状土堆。这些土堆是坎儿井的竖井口,下面的暗渠流淌着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吐鲁番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经过专门保护与传承,这一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8日电(张小宓)坎儿井文化展览、坎儿井历史知识有奖问答、坎儿井通水庆典沉浸式演艺……国庆假期,吐鲁番市各坎儿井景区推出形式多样的主题文旅活动,让更多游客了解到坎儿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4日,坎儿井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最高达1.2万人次。
中新网新疆吐鲁番10月10日电 (记者 苏亦瑜)“新疆真是个好地方!”一抵达新疆,这句自豪感拉满的slogan就迎接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吐鲁番会下雨吗?俄罗斯留学生丽娜带着疑惑踏上这片土地。新疆又是如何让泰国姑娘爱玲激动万分?让韩国自媒体博主朴大一直呼惊奇?
央视网消息:新疆河湖美丽、生态向好。如今,新疆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推动水资源管理从粗放模式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在距今2000多年的交河故城里感受历史的沉淀、在葡萄沟景区近距离观察300多年的葡萄藤、在坎儿井下体验100多年前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8月15日,“走读中国—走进大美新疆”参访团来到吐鲁番市,在这里一起触摸历史的脉络。
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3日电(兰生文 阿地力·阿力米提 亚力坤·克依木)“十一”假期,高昌区各景区推出众多文旅产品,为游客的假期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国庆假期第一天,高昌区共接待游客12.4万人次,同比增加19%;实现旅游收入约8990万元,同比增加10%。其中,景区景点共接待4.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来到位于吐鲁番市的交河驿·坎儿井源,潺潺的流水声和扑面而来的清凉瞬间将40℃的暑意一扫而空,博格达峰的冰雪融水,经由逾一米宽的暗渠向远处涌流。坎儿井的清泉正是火洲吐鲁番赖以千年繁荣的生命之泉。
11月23日,清澈的坎儿井水穿过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恰特喀勒村。83岁的艾力・吾斯曼一家三代都是掏捞坎儿井的匠人,看到今年坎儿井来水量不错,他很是欣喜。只要村里组织坎儿井清淤工作,他都会到现场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都形成了保护坎儿井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