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节日临近,在河南鹤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产销两旺,今年的订单量比往年上浮4%。记者在浚县西杨玘屯村看到,手艺人们正在抓紧时间赶制蛇元素的泥咕咕。捏制、修坯、扎孔、晾晒、彩绘、油漆,一气呵成。在手艺人的巧手下,一个个色彩鲜明、小巧别致的泥咕咕跃然眼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童林国家非遗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而形成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始于远古,兴于隋唐,享有“泥塑活化石”的美誉。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声而得名。造型古朴、夸张别致的“泥咕咕”彰显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正月的脚步渐近,浚县空气中弥漫的年味儿愈发浓郁,一场传承与创新交织的文化盛宴正紧锣密鼓筹备,主角便是非遗传承人。他们怀揣匠心,以巧手为笔、泥土为墨,绘就新时代非遗新画卷,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创作品应运而生。
来源: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把一块小小的泥巴变成泥偶对于手巧的人来说,并非难事,但如果要给泥偶加上一条“可吹奏”属性,试问还有几人能做到?然而,大运河浚县段旁的一处不起眼小村落里,村里的男女老幼人人皆可捏出能吹奏的小泥偶。这座小村落便是有着中国泥塑第一村的杨玘屯。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浚县泥咕咕是一种传统美术泥塑作品,起源于河南省浚县,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咕咕造型古朴,夸张别致,因其尾部有一小孔,一吹能发出“咕咕”声而得名。“浚县泥咕咕历史悠久,是河南北部大地上盛开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6月27日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首批河南省省级夜经济集聚区认定结果公示其中鹤壁市浚县古城夜经济集聚区上榜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浚县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浚县古城内的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浚县大伾山大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雅致的汴绣、鲜艳的“泥咕咕”、逼真的麦秆画……当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豫”见非遗之美、中式浪漫,节日的气氛被烘托得更加喜庆祥和。持续传承发展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女性是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杜军 张魏北京时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年春节,很多地方都把一些传统的年俗年味搬到了城市的繁华街区,让很多人回味到了儿时过年哪些好玩儿的、好吃的、好看的年俗记忆。在河南郑州的金融岛时尚街区,就有一个汇聚了河南各地非遗技艺、特色小吃和文艺演出的文化庙会。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桐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桐梓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桐梓人民智慧的结晶。近年来,桐梓县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加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让桐梓非遗绽放无限魅力。
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浚县泥咕咕非遗传承人王红瑞。 人民日报记者 张文豪 摄临近年关,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在我的家乡河南浚县开幕了。鹤壁市浚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久前,传承1700年的古庙会被写入了春节申遗文本。
九曲黄河浩浩汤汤,自巴颜喀拉山脉奔腾而下,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随着黄河的绵延流淌,同样一把黄河泥,却被沿黄省份“玩”出不同花样。4月17日下午,2023山东省春季黄河大集启动暨清风湖夜市开市仪式在东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