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以贷养贷的现象悄然滋生,如同隐匿在暗处的陷阱,无情地吞噬着那些陷入其中的人。它看似是解决资金困境的权宜之计,实则是一条通往绝望的不归路,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危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活。
很多债务人从借钱开始到逾期的心理变化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例如在借钱的时候觉得自己分期时间长一点就能负担得起了,例如先借了2000元,分期一年,每个月才不到200元,哪怕是一个月只拿3000元工资,估计也可以还得起。
很多人之所以负债累累,欠下大量债务,并不是自己用了多少钱,而是陷入了以贷养贷的陷阱。可能最开始仅仅是因为超前消费透支了一两万或者创业借了几万块钱,当到期还不上的时候为了避免逾期又从其他地方借来还款,还有一些人认为信用卡不要利息,刷出来的钱做投资不是很好,于是就刷着信用卡,到期以后再借钱还进去,还了又刷出来。
在现代社会,信贷服务日益便捷,它在为人们提供资金支持、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也悄然埋下了一些隐患。或许很多人在最初接触贷款时,只是单纯地想借助这笔资金来满足某个阶段的需求,却未曾料到,一旦踏入以贷养贷的陷阱,将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
为了经营征信,让以贷养贷成了部分负债人的“牢房”一步一步,引君入瓮。 在2022年第2期消费者风险提示中,银监会披露了4类消费信贷中存在的诱导消费、侵害个人信息等“套路”,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防范过度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