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做客清华“学堂开讲啦”,围绕《韩非子》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观点,讲述了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权力架构下,君主如何利用“势”“术”来统驭整个官僚体系,并通过具体案例对君王“道术”的三大要点,即守虚静、合形名、正赏罚进行了解读,从而把握整个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主持会议。中新网济南9月3日电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韩国安东大学、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9月3日以线上的方式,会通儒、法两大学派治国理政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儒、法两家对中国及全球的国家治理和实践理念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献策。
历史,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后坚持生长的历程,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它总是在两个极端反复横跳之后,渐渐被摩擦力减弱了势能,摇摆幅度渐渐缩小,最后趋于中间化,这也就是将时间无限拉长后,各类历史最后的样子,类似于钟摆,更类似于中庸思想。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家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 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 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孟子的“性善论”长期以来被误解,说这是“人治”的理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无法发展出“法治”,而信基督教“原罪”和“性恶论”的“西方”,不相信人性可靠,所以发展出用法律约束人性恶的“法治社会”。《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作者:宋洪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素来重视“民心”。“民心”向背往往被视为一个政权是否具备政治正当性的根本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政治观念,至今依然是我们提倡“民心政治”的重要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