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张若虚的诗作留存下来的非常少,而他的《春江花月夜》则是初唐诗坛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诗中表现的宇宙意识穿越古今,后人提到这首诗,称它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做诗人做到这样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苑中,《春江花月夜》享有“以孤篇盖全唐”的盛誉。其作者张若虚生活在初、盛唐相交之际,因“文词俊秀”而位列“吴中四士”,虽其存世的作品寥寥,但《春江花月夜》一首便奠定了他诗坛大家的历史地位。
抄书打卡第一天!今天学习了《春江花月夜》,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就将我们的视野完全打开了,以“江、月”为主题描绘了一幅春夜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今天发布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下一篇是《兰亭集序》。这种古文解读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进度不会太快。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来偏忆故人约,月到中秋分外明。” 台风过后,2024年的中秋如约而至,一轮皓月当空,格外圆满。历代诗人谁最“爱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收诗共48900多首,据统计,“月”这个意象在其中出现了12126次。
什么样的美称得上是大美?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开拓生命的过程。在谈到文学时,我们无法避开诗的盛世,这个时代张扬的生命情怀、高调的自由意识以及一个个珍贵的个体存在,恐怕是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的。我时常觉得美是一种十分抽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