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古代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下的一个门类,其中包括玦、耳珰、瑱、耳环、耳坠、丁香等七大类。作为首饰中的一员,耳饰佩戴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也让佩戴者对耳饰的设计赋予巧思和华贵的材质,直观的体现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虽然耳饰的体积非常小巧,但这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的技艺发挥。
不带耳环的姑娘,怕是穿越过去的吧。西周发明可充耳直到周朝出现了另一种饰品,叫做充耳,佩戴时候不用打耳洞,从头上的簪子上悬下来两块玉,在耳朵的位置摇晃,这是周朝礼仪文化的产物,一来提醒贵族要兼听则明,二来约束他们走路要郑重,不能让充耳摇晃。
这就涉及到了中国耳饰发展过程中,某一段时期存在过的一个特殊现象:“不尚穿耳”。在清中后期,由于外国文化不断传入,耳饰的材质也大大扩展,传统的金银、珍珠、羽毛、玉石、琥珀、绿松、玛瑙这些宝石依然在广泛使用,另外珊瑚、青金石、碧玺、水晶、翡翠、钻石、玻璃、珐琅也大量运用在耳饰上。
风门岭汉墓区是合浦汉墓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这里出土了大量绿柱石、玛瑙、琥珀以及金饰,专家们通过比对发现,这些文物,很多是来自地中海沿岸、西亚、南亚、东南亚的舶来品,它们见证了合浦这个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