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实,恰恰正是《易传》里的这句总结和升华,成就了“易道互通”、以及阴阳之道,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性,和《矛盾论》的核心观点,具有一致性的最有力证明和论据。
世界格局发生未有之变局,新冠疫情和蔓延,以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世界变幻莫测和激烈动荡不安。科学技术的普及改变了我们千年以来的“三观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各种迹象表明是似在警省我们要重新认知这个世界,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在2500年前伟大的圣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阴阳组合就是道的基本自然规律论,更是在《系辞传》中提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五,此所以变化而行之以鬼神”的说法,也就是利用1-10个自然数就可以演绎自然规律的言论,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孔圣人已经在他那个年代探索出10个数字就可以揭开自然奥妙的方法了,那么这对于西方科学家特斯拉提出的数字“3-6-9中蕴藏着宇宙的奥妙”一说整整提前了2000多年,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是仅仅次于老子的伟大圣人,利用数字来推演大道是正确的,因为万物皆数,其实数学在任何领域里面都是通用的,它也是最基础的算法原理揭示,因为孔子发现圣人们将大道数字模型从829440000这个根源一步步简化演绎成了1-10个自然数的形式,所以孔子直接就是从1-10个自然数开始探索研究的,他首先发现1-10个自然数本身蕴藏着三才之法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广义阴阳、狭义阴阳,个体阴阳,通过三才之法推演出了河图,然后通过金火换位置演绎出了洛书,河图中阳25、阴30,所以阴大于阳,所以河图为阴,洛书中阳为25,阴为20,所以阳大于阴,所以洛书主阳,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原理所在,那么对于三才之法来说三种阴阳纠缠每一种都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原理,河图本身也是符合一阴一阳原理,洛书也符合一阴一阳原理,那么河图洛书组合起来还是符合一阴一阳的基本原理,那么把河图洛书合并为太极图之后会发现黑鱼白眼为河图,白鱼黑眼为洛书,同样是符合一阴一阳原理,如果单独分开黑鱼和白眼符合一阴一阳原理,白鱼和黑眼也符合一阴一阳原理,那么把太极图演绎为曲字之后也是如此,曲字中左边向下一竖线为河图为阴,右边向上一竖线为阳,那么曲字在经过三变之后也是如此,鬼字为阴,神字为阳,同样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原理,所以从河图洛书演绎到鬼神两个字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原理,所以孔子在2500年前就探索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记载在了《系辞传》中。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流派,儒家与道家有一致、也互相补充的一面,也正印证了《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今天分享《系辞上》第五章上半段的笔记,原文如下: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易经》就是自然哲学,讨论过儒、释、道三家文化也是自然哲学,也就是说,如果要以哲学来讨论人类文明,那么人类文明应该是从自然哲学开始,而不是西方文化的哲学观,人类文明源于神学宗教,而哲学又脱胎于宗教。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易经・系辞传》01我们会发现,矛盾无处不在,对立面、反面、负面、阴暗面永远不会消失。无忧、无扰、无私、无丑、无恶、无敌的幸福理想世界,永远只能存在于空想之中。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人,世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中称:“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凝结着我们党以全新视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宝贵智慧,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指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古代圣人是把生命体,把人自己,作为气的接受器,生发器,传感器,显示器,也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过形而下的器的生化循性法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客观公理,即生命活动性与理,形与象,气象与时数的对应关系,来了解形而上的道化,来知道、明德,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知常达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