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探析作者/王玺据传《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到敦煌盗掠经卷,而《辅行诀》幸免被掠,被守洞道士王园箓转移他处,1918年被河北省威县张偓南先生以高价购得,后传其子张耸云,后耸云又传其子张大昌。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一讲在《辅行诀》中是如何来定五脏六腑的体用的,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样子的内容。一、总说《辅行诀》的五脏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辅行诀》,它叫作“五脏用药法要”,所以他讲的是五脏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讨论的主要也是五脏间的关系。
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汤液经》遗存——《辅行诀》与《内经》之五行五味配属不同,时人虽有论及,但限于此类资料之匮乏,对此二本“典籍”论述五行五脏五味配属问题,孰是孰非,谁行之于先,谁用之于后,无人进行研究。
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内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答案有很多,从药物到技术,再到理论,很多方面中医在传承中都有所遗失,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困境。要从历史的这个经验中,来找答案,从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我们发现整个中国的中医队伍在萎缩,中医疗效在滑坡,中医名医在减少,中医创新不增多,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中医界的同仁,中医界的领导通过研究以后发现,这和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忽略了,放弃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
提到中医经方,很多人甚至中医初学者都能想到《伤寒论》,但是对《辅行诀》知之甚少。《辅行诀》是在民国时期出土于敦煌石窟中,是写在绸缎上的,也就是帛书,卷首绘有「三皇」像,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可以看出是一部道家著作。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叶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我们一直在说,汤液经法图是一个完整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学体系。比如说,当一个人出现发烧、流鼻涕和嗓子疼这些症状的时候,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由细小的病原体造成的,要么是病毒,要么是细菌,要么是别的什么,并且将其定义为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