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下旬的一天,北京前门西兴隆街居民田大爷家里热闹了起来。“田大爷,您在家呢?”正在和两个小孙子聊天的田大爷转身看到拎着大米、花生油的项目团支部书记孙月鑫和几名青年志愿者,赶忙往屋里迎,还不住埋怨说:“每次都拎这么多东西,再这样可不准来家里了!
知青大量返京,国营和集体企业无法提供如此多的就业岗位。1979年,全市待业人数达 40万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同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和服务业受到重大冲击,城里吃饭难、住店难、理发难、修车难、做衣难的问题很严重。
在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上,有这么一间闻名遐迩的茶馆,那就是老舍茶馆。这茶馆不同于寻常的茶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讲述着过往云烟。茶馆内布置得雅致大方,每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用心。木质的桌椅、雕花的屏风、摆放的小玩意儿……无一不让人感到深厚的文化气息。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来······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它饱含着泪花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
作者 | 幸会音乐特邀嘉宾 张海宇本期“幸会音乐”栏目给大家介绍阎肃作词、姚明作曲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京歌。对于这首作品,李谷一老师曾称赞:真是了不起,将戏曲艺术和茶文化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家国情怀,这就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就一个'大碗茶'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大碗茶老招牌(1980年)1979年,一位叫尹盛喜的青年带领着20多名待业青年在前门西南的马路边创办了“青年茶社”,专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在马路旁摆几张小桌和板凳,大碗茶茶铺就算是开张了。
2012年,随着《大碗茶》的上线,一首红遍街头巷尾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是许多人对北京大碗茶的最初记忆,它不仅仅是一种茶,更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地方很多,尤其在前门周围经营大碗茶的摊位更多。也有的挑着担儿走街串巷,沿街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