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年,我偶尔翻看论文,看到《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第5期刊了一篇治疗足跟痛的论文,作者是王立祥,里面所说即是当时那位湖南患者告诉我的办法,先敲打足跟100下,让足跟有一点微痛,然后把一块红砖放入炉火中烧热取出,将浸湿人尿的面部,盖在砖头上,痛的足跟趁着砖热,放在砖上面。
足跟痛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一大疾病,程度轻时多活动一下便可,但许多足跟痛患者一旦发作起来,连走路也成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的足跟“捣蛋”起来呢?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
木灸疗法常用的材料为干燥的树枝、树干或藤茎。广西民间的木灸多用当地一种名叫“鸟不站”树的枝,所谓“鸟不站”包括多种植物,常见的为鹰不扑,又名小郎伞、鸟不宿等,为五加科植物虎刺穗木的别名,以根皮、根和枝叶入药。此外,还有蔷薇科植物台湾林檎或尖嘴林檎等。
不少地方在秋分之后,早晚已经有了寒凉之气,要想防止寒凉之气伤人,身体的这3个部位一定要保护好。秋分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转折期, 此时,咳嗽、过敏性鼻炎、肩周炎、虚寒性胃肠病、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经常发生。
大家好,我是张医生。有一种好发于中老年朋友的疾病,足跟痛,发病率很高,并且症状反复,缠绵难愈。往往是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疼痛加剧休息时疼痛可以减轻。并且疾病缓慢,有些人往往会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病史。在中医上讲,90%的足跟痛都是因为经络不通,只不过造成经络不通的原因各不相同。
身体上的每一次疼痛,都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信号,可能是过于劳累,也有可能是想表达身体患病了。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是人体大部分活动的支撑。脚后跟这个地方,人在每走一步路都会用到它,所以有些人会经常遇到后跟痛的情况,那到底什么是脚后跟痛呢?
足跟痛好发于四十岁以上人群,虽然不算什么大病,却让人不良于行;要是医院就诊,医生可以把足跟痛分七八种疾病出来,如果懒得去医院,想自己在家自己调理一下,倒不必去研究每种足跟痛的病因病理的区别,只需要根据自己体会到的症状,试着做一些自疗,大多也就能痊愈,省去去医院排队的苦恼。
脚底足跟疼痛相信是跑步人群无可避免的疾患。今天经常跑步的小陈过来咨询,最近脚底总是有疼痛有没什么好的治疗方法。答案当然是有的,一个穴位涌泉。其实涌泉穴也是人体脚底下的止痛穴,是治疗脚底足跟疼痛的穴位。涌泉穴可治脚底疼痛和它所处的位置相关。
中醫 李:开始没太痛不当回事,后面这二天走路都成问题了,特别是下楼。第一步辨经(痛在何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在哪条经呢?雪莲花:足太阳膀胱经。中醫 李:对,一般来说,足跟跟踺痛就二条(膀胱经,肾经),外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内侧是足少阴肾经。她伤的是膀胱经。
太溪穴是中医补肾的重要穴位,可以治疗诸虚劳损,如果用之得当,其疗效甚至胜过六味地黄丸。太溪穴是肾经的腧穴,肾为水脏,主水液的代谢,而太溪穴就是肾水的汇聚之处。太者,大也。肾水起于涌泉穴,汇于太溪穴,就像溪流逐渐汇聚增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