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雷雨》出现在二年级下册中。这样的课文,出现在教科书中,实在要叫人刮目相看。整个课文以白描的笔法,如实地描写了雷雨前后的各种典型的自然特征,既有宏观的气象,也有具体的细节,这些宏观与细微的揭示,涉入到雷雨来到之后的整个流程之中,呈现出互动的、微妙的但显然是可见可观的变化,整个课文就是如此真实、不厌其详、无微不至地交代了一场雷雨带来的最典型的物候变化与人心应对。
作为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话剧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很晚的,它大致是在上世纪初方才在中国兴起,当时是叫作“文明戏”,因它是同中国传统戏剧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新剧”,按专家的说法,1907年由林纾和魏易译本改编并上演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第一部话剧。
作者:方家骏1934年7月,曹禺先生的《雷雨》发表。戏剧舞台上,隆隆隐雷伴随着国人抗争意识的觉醒,走过了漫长的岁月。90年后,同是7月,“东艺制造”的舞剧《雷雨》与观众见面,从时间节点上看,这种精心安排的“巧合”,是对这部中国戏剧奠基之作的承续和致敬。
1949年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大法官郑烈辞职,撤飞台湾。在上海华龙机场,一架专机正准备起飞。郑秀站在舷梯旁,频频回头张望,不断询问父亲:“家宝怎么还没有来?”郑烈含糊其辞道:“颖如(郑秀乳名),快上机吧,他不会来了!
一杯茶,一本书,一段音乐,一部电影,一段生活,随性且自由喝一杯清茶,或喜,或悲,或愁,或烦,全在一杯倾泄!欢迎阅读且惜影。《雷雨》作者曹禺“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的我。”曹禺本名万家宝,寓意万家之宝的意思。充分表达了家人的对他的期盼和祝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是剧作家曹禺诞辰115周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先生的众多经典之作不仅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界限,持续影响后世的戏剧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当代改编,也成为当代戏剧人的使命。
作者:戴晨(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90周年——清华大学学生曹禺在毕业前夕完成了话剧《雷雨》的创作,发表于1934年7月1日的《文学季刊》上。《雷雨》发表后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戏剧界。
在这几十年里,曹禺先生的经典剧目《雷雨》,已经是天津人艺每隔几年便会计划排演的保留剧目,从核对时间/确定演员/不断排练/磨合舞美灯光到最终成型搬上舞台展示在观众面前,每一个步骤都掺杂着人艺戏剧人的心血。
来源:北京日报 谷海慧作为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经典之一。李六乙导演为纪念《雷雨》发表90周年而创作的新版《雷雨》,无疑让2025年1月走进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观众充满疑问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