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由于少年儿童自控力和认知力欠缺,其私下参与的大额消费、打赏等非理性交易行为让家长苦恼不已。那么,这些交易行为是否有效?以下案例对相关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法律分析。案例1 未成年人擅购贵重物品12岁的冬冬是一个“手游迷”。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年来,我国网络支付技术和网络娱乐服务业发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现象广受关注,也出现了未成年人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支付较大金额用于充值、“打赏”而形成的纠纷。
该部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 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法治日报实习生 刘 洁“一些浏览器有大量暴力色情信息还不能设置青少年模式”“明明开了青少年模式,孩子还是能进行游戏充值”“App里有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但开了未成年人模式,一些有用的内容也看不了了”……时值暑期,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使用各类手机App出现
2021年“六一”儿童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南都记者注意到,《未保法》在结构方面增加了两章,即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其中,“网络保护”专设了17条内容,包括信息内容风险、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网络游戏沉迷风险、网络欺凌风险保护等。事实上,自2019年起,国内主要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开始试点上线青少年模式”,通过内容、使用时段、时长等方面的设计来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目前,多数平台会在用户首次进入APP时进行弹窗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