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秤记忆小时候,父亲常常会上山挖一些野生药材,然后称斤卖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跑到邻居家,把邻居的杆秤借来,称一称再还回去。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杆秤上的刻度那里是一斤,还是二斤,可父亲总是拎着让我学会看刻度。
俗话说:“老头离不开老婆,秤杆离不开秤砣。”秤杆与秤砣的关系在实际使用中可比“老头与老婆”的关系密切多了,谁缺了谁都会变成废物。从天平到杆秤,从一个量程到三个量程。中国权衡器具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以前。
造秤的老人不管这些,带着老花镜做的入迷,4月底的暖阳铺洒在小院里,64岁的唐安启从爷爷辈就做杆秤,他说,兄弟7人现在只剩下他这个老五还没有丢掉这门手艺,但能在赶集的时候卖个三四把,仍让他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天地以其大,以其久化育万物,万物自有其定律。百姓们大抵是最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便造出秤,一个刻度即是一个刻度的量。为了携带方便,杆秤便应运而生。在测量仪具并不是那么精密的年代,说不上准确的物理原理的匠人,用眼睛就可以判断每一个度应该在的位置。
大家好,我是永城小磊子。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老物件消失了,今天讲讲以前农村常见的杆秤。 过去,杆秤是家家户户必备量具,买粮食、买菜、卖农产品都用它。但电子秤普及后,它逐渐淡出视野。如今,这些老杆秤却可能价值不菲。
老式杆秤虽长远不见老苏州还是觉得老秤用得最称心因为秤头上有独特的人情味道秤杆还在晃卖菜阿姨已经喊出分量没有停顿便直接报出价钱比电子计算机还要快这一手算价钱的本事确实厉害一根木杆一只秤砣这就是从前最普通的杆秤卖菜阿姨不识电子秤秤杆上密密麻麻的秤星却能识得蛮准这样的杆秤确实历史悠久民
杆秤作为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是我国古代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诞生之初,杆秤的度量比较混乱,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一斤为十六两,杆秤上就有了十六颗星。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为十两一斤。千百年来,杆秤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