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昆明1月12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12日从云南大学了解到,该校古生物研究院毕顺东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合作,发现7000万年前正孵卵的窃蛋龙化石与现代鸟类孵蛋姿态一致,揭示了这种兽脚类恐龙的生殖生物学特征。
其实这个现象,古生物学家很早就有发现,因为,在窃蛋龙的蛋化石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它们是一对一对整齐排列成一个圈的,一开始,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窃蛋龙的一个习性,后来,偶然机会,古生物学家了一个特殊的窃蛋龙化石,化石显示,这只窃蛋龙正在生产,而且是两个蛋同时露在体外,不难
【来源:光明日报】本报呼和浩特12月2日电 记者高平、王潇从内蒙古自然资源厅获悉,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中新网呼和浩特11月29日电 (记者 陈峰)29日,在“百年鸳鸯龙”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白慧君公布: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携手研究,此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出土的两具恐龙骨架化石被确认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之化
窃蛋龙的行动迅速敏捷,是奔跑的好手,它的拇指呈现弧状弯曲,这两指比拇指大,这样可以牢牢的猎物抓住,窃蛋龙以浆果,种子为食物,也可能吃淡水中蛤蜊等等,一般这种小型恐龙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成年的窃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椭圆锥形的巢穴之中,有时候它们用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让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孵化所需要的热量,从而进行孵化幼崽。
在恐龙家族中,有一名成员被冠以“窃贼”之名长达半个多世纪,当人们终于意识到这是一场“冤案”时,却迟迟找不到“真凶”。直到张氏秋扒爪龙的发现,这起“冤案”终于真相大白。昨日,来自河南自然博物馆专家,为记者讲述“断案”过程。
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只的会孵蛋的恐龙,竟然长期被认为是偷蛋的贼,堪称史上最冤的恐龙了。那么,窃蛋龙是如何被发现和命名的?沉冤昭雪之后,为何却得不到“正名”?中国科学家对窃蛋龙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听段玉龙老师精彩解读!
中国新恐龙2024鸳鸯龙Yuanyanglong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是一群特殊的兽脚类恐龙,其化石常见于白垩纪的亚洲和北美洲,至今发现了超过40个属。如此丰富的物种及化石为我们认识窃蛋龙类的多样性、行为、个体发育和繁殖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1.斯氏棘面龙斯氏棘面龙体重在2吨左右。这种恐龙的化石是父子化石收藏家1916年发现的,后一直保存在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几十年来无人问津。最终,古生物学家意识到这些化石的价值,清理后进行研究。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他们正式给这种有角恐龙命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