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皇帝批阅奏折时都写些什么吗?近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在微博里晒出了一组被康熙批阅过的奏折,一句句朱批“知道了”,让网友直呼:大亮!穿越了吧?!细心的网友还发现康熙曾把“以后”写成“已后”,原来皇帝也会写错别字。
千古一帝,不仅在位时间最长,而且文治武功,青史留名,他就是康熙,提到康熙,相信很多朋友都比较熟悉,无论是从历史课本上了解到的,还是从电视剧上了解到的,他的功绩是不可小觑的,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为,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种新高度,他对书法的热爱,也是让人佩服的,一手精湛的书法,远胜于书法家,尤其是行书,这不,就有康熙御笔朱批字迹曝光,这字迹简直是没谁了,不少朋友看到这样的字迹后,也是纷纷地说道“千古一帝,书法精绝”,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与法治社会相比,人治社会的“盛世”们与君主个人的能力和品性紧密相关,比如他们在制度方面的创建和完善,对中枢机构的变更与调整,南书房、军机处的创建等,这些制度我们在中学教科书和电视剧里了解很多,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我们可能不甚了解——那就是奏折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加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在清朝的政治运作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康熙时命臣下用折奏事,御批后发还上奏人,不回收。真正促使奏折走向消亡的原因有两个:政治原因是清朝皇帝说话不管用了,科技原因是信息传递更快的电话电报兴起。1徐珂《清稗类钞》第二册 中华书局1984 490页。
前阵子刷到条热搜——#当代前阵子刷到条热搜——#当代年轻人已读不回的勇气#,评论区满屏打工人的血泪控诉。我突然想到故宫展出过的一批康熙朱批真迹,那老爷子简直是“已读乱回”的鼻祖。那些泛黄奏摺上飞舞的红字儿,活脱脱是清朝版微信聊天记录,隔着三百年都能听见老爷子在养心殿拍桌子的声响。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少年时就智擒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了蒙古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