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珍珠鸟》、《捅马蜂窝》…1981年,冯骥才先生第一次爬泰山,他不光亲眼目睹了泰山的美景,还在爬山途中把目光投向了挑山工,回家后写下了这篇《挑山工》。《挑山工》入选语文课本已经30多年,为了把挑山工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冯骥才先生曾经5次来到泰山,和泰山的挑山工们亲切谈话
上世纪80年代,泰山挑山工送大件上山。2018年底,泰山挑山工集体加入工会。2019年2月22日,泰山景区工会为挑山工送来工会会员证。2019年9月,挑山队在泰山天街合影。独臂挑山工老梁用挑山挣的钱,养育两个女儿长大,还盖起了五间大瓦房。
□胡立东冯骥才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他成为泰安市的荣誉市民,得益于他的散文《挑山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是1999年年底,我到泰安市文化局任职,得知市里有关部门正在筹备荣誉市民的任命工作,便找到了泰安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邹沁园先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泰山挑山工不敢在“快活三里”久留的故事,反复强调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凝心聚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奋勇前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和谋篇布局“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有必要系统把握“挑山工”精神的哲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神聚力、强基固本。
原标题:锻造压不弯腰的“挑山工”阅读提要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征途,何尝不是一场需要跨越重重险阻的攀登?山高陡峭、爬坡过坎,“挑山工”的担子始终在肩上,脚步始终在路上。侧身攀登、负重前行、倒立行走……一只机器狗在泰山景区的盘道上“健步如飞”,从山脚到山顶仅用了两小时。
泰山挑山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工程建设的国家,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工程项目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完成。泰山作为中国的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独尊”,因其雄伟壮丽而备受尊崇。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山周边农村地区。
文:郑胡和友人相约去爬黄山,夜宿山顶酒店一晚。第二天一早,下雨,我们穿着在山下买好的雨衣,背上行囊,出发下山。雨中的黄山,相比前一天艳阳高照下的热情和刚烈,多了几分内敛和温雅。山上一片水雾缭绕,腾云驾雾一般。我和友人有说有笑,拿着手机一路只顾着拍,拍,拍,比山里的小鸟还兴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张冠一 乔然 通讯员 吉翔在泰山上,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以血肉之躯,近乎挑起了整座泰山的建设。寒来暑往,山上的几千级石阶,见证了他们的每一步路,留下了他们的每一个脚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现场·我在我思】原标题:与其望而生畏,不如勇往直前乔然“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冷,不怕热”——这是从事泰山挑山工30年的王荣泉师傅对我说的话。最近,我去泰山体验式采访了挑山工职业。挑着42斤的担子步履蹒跚地爬到山顶,筋疲力尽,却收获了很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