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上网,看到了这么一句俗语:“名字别带‘萍’,逢‘七’莫出行”。我甚感纳闷。在农村,名字带“萍”的人有很多啊!比如,喜萍、桂萍、淑萍、凤萍等等;而逢“七”出门的现象也很正常啊!那怎么还会有这么一句俗语存在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我才知道这句俗语是这么来的:一、名字别带“萍”
你知道为什么人去世以后,要停尸三天才安葬吗?为何人都已经死了,放在棺材里面却还要用钉子钉起来吗……关于丧事,其实是有着非常复杂的程序和繁琐的规矩的。虽然在今天有些人看来,好些习俗都已经过时了,但是在当时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
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了很多外界东西与个人遥相呼应,或许是某个巧合,或许是冥冥之中天意如此,好比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对应三界:神鬼佛,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人有五脏分为心、肺、脾、肝、肾等等,所以古人在生活中对这种神秘的现象充满敬畏,常常通过一些礼仪来束缚自己的行为,比如俗语“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什么意思?
咱们中国人啊,总是对数字情有独钟,逢年过节,讲究个吉利数,图个好彩头,这不,就连老祖宗留下来的俗语里,也藏着不少关于数字的玄机,就说“三生万物”,“逢七必变”吧,乍一听,还挺玄乎的,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这些数字背后,到底藏着啥说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格外偏爱的数字?我想一般喜欢的数字会和自己的生日啊,或者特殊经历有关。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比较受宠的数字,你想到的是几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数字“七”的讲究。你有没有听说过“三生万物,逢七必变”,怎么说?
河南有句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七不出”意思逢七不能离家去外地工作、办事等,如:初七、十七、二十七;“八不归”意思是逢八不能返乡如:初八、十八、二十八。老家一直在在遵循这个传统,后来仔细查了一下资料记载,发现大错特错。
转眼间春节七天长假已经结束,相信很多朋友还沉浸在走亲戚,拜大年,吃酒席的喜悦中,假期结束才感觉时间过的太快了,和家人朋友还没有团聚几天又要开始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老话说“三六九”往外走,初六这一天亲朋好友都已经奔赴远方,开启新的征程。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这句俗语,首先要旗帜鲜明地说,这是旧时民间的一种迷信说法,不可信。然后本文再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解说句俗话。俗语中的“七”和“八”,指的是农历中的逢七和逢八,也就是说,农历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和初八、十八、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