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他父亲是美国大学校友,教育轨迹极为相似;李政道小学和中学都因战乱辍学,23岁却成“神童博士”。同为华人首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的家教如何?那个年代,科学家以及国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法学家、教育家们对今天家长带娃有何启迪?
【编者按】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因为在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发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年仅35岁。他的工作不仅极大地推进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现代物理学的多个领域。
人物小传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杨—米尔斯规范场”及其无穷维代数结构、“杨—巴克斯特系统”及其物理应用等,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荣誉。
正如青年时期一位好友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杨振宁都显示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而他在物理学上的创造性,使他又成为国际上深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追求学术独立的目标杨振宁原本报考的是化学系。
这是一张非常罕见的照片,杨振宁和岳父杜聿明、岳母曹秀清在北京合影,这也是他跟岳父、岳母的初次见面。照片中,杜聿明和曹秀清面露微笑,那天两人都因见到女婿格外高兴,因为女婿事业有成,还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世界闻名大科学家。
1995年8月5日至9日,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这是由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会和汕头大学等共同组织召开的物理学盛会,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周光召等400多位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到场参会。
作者:卞毓方今年5月4日,北大校庆日,我回了趟学校。按规定从东南门进,也借此机会搞明白了北大究竟有多少个门。南边西边不算(北边没有门),光说东边吧,就有东北小门、东北门、东门、东南门四道,一门之差,别有洞天,你不小心看错一字,就要走好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