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北大荒,亲自为垦区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并针对农垦体制改革、现代农业建设、黑土地保护、农业科技进步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北大荒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大荒,原来是指东北的原始荒原,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开篇便将华夏地区的“东北海之外”的广大地域冠以“大荒”之称,后来随着东北地区的不断开发,北大荒的地理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在主要是指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023年,黑龙江粮食产量达到7788万吨。按照490公斤的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估算,能够养活1.6亿人。减去黑龙江3000万人口,还能支援其他兄弟省份1.3亿人的口粮。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一路伴随着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成为粮食安全最有力的保障。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面积相当于一个半海南岛。偏僻、荒蛮、寒冷,曾是它的代名词。70余年,几代中国人在这里挥洒青春,写下可歌可泣的拓荒史诗。拓荒者来自何方?历经怎样的沧桑岁月?亘古荒原又是如何蜕变为“北大仓”的?
千辛万苦开垦六十年的北大荒,为何进入新世纪,却要退耕还荒?提起北大荒,离不开的词语就是,知青,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块全球闻名的黑土地,迎来一批热血青年,他们成了农垦战士,扎根这里,爬冰卧雪,努力耕耘,硬生生把一片无人区改造成,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之所以北大荒成了中华粮仓,可以说浓缩了几代人的辛勤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