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中的美育途径,可以表现为艺术课程从鉴赏走向实践、艺术社团从兴趣走向专业、艺术展演从表演走向绽放,更可以表现为审美融入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和教育评价的常态校园生活,通过以美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2022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东方文化特质的美感,惊艳了观众,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整个舞台演出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文化自信,加之良好口碑的网络传播使其成为现象级作品。
作者:谷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美育的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泛指关于“美”的感性教育,是经自然、文化、社会等途径形成的审美素养;后者专指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如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以及批判
圆拱门廊的橱窗上,写着王阳明的名言「Knowledge is the beginning of practice, doing is the completion of knowledge.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艺点】作者:朱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中国油画至今已走过了逾百年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西方油画——无论是从文艺复兴早期到后印象派时期的各类经典绘画,还是20世纪的潮流艺术,中国画家都能够深入研究学习,在多种绘画语言形式上均有探索借鉴。
在读完小学与初中之后,我十六岁。高中与大学都不向我们应届毕业生招生,让“下生活”去,半年学工、半年学农,父亲让我选学工再学工,因为学农得卷上铺盖住到郊区农村去,他病瘫于榻。我去了西宝兴路上的玻璃仪器二厂金工车间。
作者:徐照明(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即以美育人,它既是美的教育,又体现了教育之美。和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等其他美育方式不同,艺术美育是美育中的最典型形态,它通常汇集众美,以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教育人、以美的形象来感染人,从而取得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效果。
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文汇报》合作,今日起在本报“文艺评论”专刊上不定期推出“时代艺评”栏目,请专家学者从《指导意见》的领会与实践出发,对当前文艺创作、文化热点与现象展开评述分析,发表真知灼见。
就是在南方古吴中一带,也有如《天发神谶碑》等碑刻,其书体怪异莫明,张牙舞爪,南宋姜夔谓为“符书”,清郭宗昌讥为“牛鬼蛇神”,但这神秘形貌又透出无法让人抗拒的雄浑之气,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凌然角锐而令人不可侵犯,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对此一语中的:“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隶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