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自2019年起,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便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旅程——探索艺术疗愈的力量。公教部邀请了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和学者,通过一系列心理学讲座,发现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极高。
“除了在剧院当演员,我也做了很多年的艺术教育工作。我体会到一个艺术产品排练的过程,具有疗愈和教育的功能。”邱玲认为,青少年们除了学习书本,也可以走出学校,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音乐厅和剧场,通过感受艺术,体会到校园以外的关爱。
【来源:宁波市教育局_教育新闻】近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美育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美愈视觉社的师生在宁波启行智教儿童发展中心,为来自杭州、苏州、宁波、慈溪等地的13位特殊教育一线实践的学员,开展“艺术疗愈”技能培训,旨在为社会中的特殊教育教师、一线实践者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并通过课程
10月18日至20日,“遇见·愈见”2024艺术疗愈国际研讨会在景德镇市珠山区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150余名艺术工作者、心理专家、相关学者以及行业代表会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在心理健康、人工智能、媒体应用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宁波市教育局_教育新闻】近日,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间教室内,在温暖的灯光、轻缓的音乐、淡淡的花香中,艺术疗愈社区公益行培训班的学员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正在画一幅幅曼陀罗绘画。有学员一边画一边告诉老师:“我现在感觉心里很平静!
12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向阳花开——特需儿童艺术滋养在行动”活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高校艺术学院师生作品与特教学校师生艺术作品联展同时开幕,艺术疗愈教学实践基地学校联盟也宣布成立。
最近,郭海平应邀奔赴深圳参加“自然的回声——中国原生艺术展”。这场艺术展的画家都是孤独症患者、精神分裂患者、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脑瘫患者等。郭海平是南京原生艺术中心的创办人,在他的眼中,每一位精神障碍人士都可能成为原生艺术家,他创作艺术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疗愈的过程。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通讯员 邵杰极目新闻记者5月16日获悉,近日,华中师范大学艺术疗愈研究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迪明、武汉美术馆副馆长裴少菲、南京特教师范学院副教授、艺术治疗师李敏等校内外领导嘉宾共同参与本次揭牌仪式。
7月25日,作为“艺术疗愈进医院”系列活动之一的“鱼水相谐 共话健康——朱明德中国画展”,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举办。图为医务人员在画展上拍照打卡。本报记者 张丹 郭蕾 特约记者 姚秀军 摄影报道7月25日的北京,夏雨连绵,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池塘里荷花盛开,鱼戏莲叶间,一派和谐景象。
在昏暗而空旷的舞台上,几束光交错着打下,手碟与铃钹的声音回荡着,孔煦然仰着头念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随着她的念白和沉浸式数字投影,观众们冥想着,慢慢进入了蝴蝶飞舞的梦里,一呼一吸之间,似乎穿越了时空,也照见了当下。
10月16日,广东岭南第十二届原生艺术与心理漫画公益展暨陶艺疗愈工作坊、原生艺术与AI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原生艺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教授邱鸿钟团队及广东省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者共同协作的一项成果。
中国日报7月18日电 日前,为积极响应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和"勇于担当中国基础教育生态的修复者和重构者"号召,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发起并主办"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活动,第一站到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
八月,烈日炎炎,但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病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疗愈活动却如同清风拂面,为这里带来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凉意与温情。艺术搭建桥梁,共绘生命故事近年来,“叙事医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倾听患者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来源:【农民日报】无论是“成长的烦恼”还是“人生的阴霾”,最终都要靠他们自己走出来。宽敞明亮的舞蹈教室里,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在文芳和几名老师的带领下分享着手中的“作品”——一张用杂志碎片拼成的“梦想板”。文芳(中)带学生进行“梦想板”的分享交流。
目前本科,专业艺术,喜欢心理学,想以后从事艺术疗愈的工作。有两年留美经历,然后对美国的艺术疗愈很向往。一开始计划本科直接申请博士项目,因为我有很多朋友是这样做的。后来发现艺术疗愈跟他们不一样,有些学校明确表示要硕士学位才能申请博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