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的局限性在《一边崇尚技术进步,一边害怕AI“成精”,AI的天平将如何倾斜?|研究报告》一文中详细分析了AI带来的红利与鸿沟。事实上,红利与鸿沟的两面性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偏态化,它们体现在资源占有不均、技术能力不同、社会阶段差异等诸多方面。
2025年,人工智能(AI)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而是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AI写作助手到虚拟医生,AI正在改变每一个行业的规则。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抓住这个时代的红利?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3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帮你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1.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不仅3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也预示着人工智能将迎来走向千行百业的发展新机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依靠海量数据,通过预训练大模型等方法,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内容。“生成”就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做以往的判别式工作,还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长远看,由“生成”引发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影响未来生活。
中新经纬12月1日电 (袁媛)11月30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北京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AI)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