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为物质基础,把外感疾病所致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各种复杂证候,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临床外感病证的辨证论治、遣药组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八七条,这也是讲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有拉肚子了,用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这 4 药加水,比如 10 碗水去煮成 3 碗,把渣丢掉,白天服一次,晚上吃一次,半夜再吃一次,肠胃方面的都会这样做。
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轻者为“伤风”,重者即《伤寒论》所言之“中风”。蓝教授认为,其多属于外感发热,多在伤寒和温病的范畴之内,如《伤寒论》中有“发热恶寒”为太阳证,“寒热往来”为少阳证,“但热不寒”为阳明证。
六经辨证是一种中医辨证方法,其创立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其基础。这一方法是根据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特点以及传变规律总结而来的。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六经辨证被视为临床辨证的首创,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经典巨著《伤寒论》中,蕴含着无数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医学智慧,其中对于太阳病的阐述尤为关键。今天,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其中关于太阳中风证的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在中医经络学说里主一身之表,为诸阳之首。
大多数医家都让其归于太阳病,我一开始也是觉得就是发热当然是太阳病了,后来随着理论知识的更加细化以及临床上的思考,我现在更趋向胡希恕胡老的见解,这个就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像酒客病一样,是与太阳病同级分类的疾病,而不是伤寒证,中风证,因为仲景在行文的时候只要是病这个分级下的都是证,而非单独列为病,反之单独列为病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