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周巍峙,一对战地夫妻,因抗日而相识,因革命而走到一起。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生活的珍贵记忆,更是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1930年,14岁的周良骥来到上海,进入《申报》工作。在上海,他结识了邹韬奋、李公朴等一批上海的民主人士。
艺术生命最为久远的歌剧《白毛女》至今久演不衰,且由最初的歌剧繁衍到电影、芭蕾舞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实为中国文艺史上罕见的现象。《白毛女》三变金身凝聚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毕生心血,鲜为人知幕后故事感人至深。
没有音乐的电影是缺乏生命力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影视经典催生的影视金曲,成为了华语音乐整个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且熠熠生辉的组成部分。小编从即日起,将梳理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 2025 年期间所涌现的最佳影视金曲。以每 10 年为跨度,为您推荐排名前五的“影视金声”。
记者聂青报道 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将于10月6日-7日在广州大剧院上演。歌剧《白毛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出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也是民族歌剧的里程碑。
80年前的五月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如一盏明灯为新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陕甘宁边区及各解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自觉自愿地热情澎湃地奔赴战场,深入农村,走进工厂,学习、利用和创造多种形式的文艺武器同敌人展开复杂激烈的斗争。
歌剧《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是《白毛女》最早的版本,延安鲁艺首演于1945年10月,是向七大献礼的文艺作品,后来主管文艺的那个人曾演过喜儿,后来又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歌剧《白毛女》,据初步统计,大体有以下四个版本。
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革命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文艺活动,创作出一大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延安乃至解放区文艺园地出现了百花争妍的新局面。
《白毛女》,著名歌剧。这首歌剧,相信许多人都能来上那么一句。自1945年起,这首歌剧上演过许多场次,深受观众们的共鸣与喜爱。今天就来聊聊其中的故事……《白毛女》剧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大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