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者感受《永乐大典》“朱墨灿然、温润古雅、版式精美”的特点和一代代学者在民间搜罗、寻找这部传说中的典籍的艰辛,以及《永乐大典》在历史中的那些传奇故事,5月31日,国家图书馆的典籍博物馆将举办“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该展览6月1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百科全书”“全书共11095册,22877卷,3亿7千万余字”“正本下落成迷、副本百存一二”“直接‘对话’14世纪前的中国”,对于《永乐大典》的介绍,往往解释一个问题同时引发更多关注。
《永乐大典》是一部编纂于明朝初期的大型类书,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翰林学士解缙等人主持编纂。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是指在嘉靖四十一年,由于担心原书可能遭遇不测,嘉靖皇帝命令对《永乐大典》进行重录,任命高拱和瞿景淳担任总校官,并挑选了一百多名官员参与这项工作。
00:48“册府千华——《永乐大典》与苏州文献展”现场(00:48)《永乐大典》是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巨编。它卷帙浩繁,版式精美,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七八千余种典籍,历来有“文献渊薮”之誉。在《永乐大典》的编纂流传过程中,有三十多位苏州先贤参与其中。
消失的永乐大典:西方打死也不会说的崛起奥秘,一册便价值3000万2020年在巴黎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两册中国明代的《永乐大典》副本拍出了812万欧元的天价,每册约合3000万人民币。这一事件不仅让世人再次关注这部珍贵的古籍,还引发了关于其原本下落及西方文明崛起之谜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