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孙余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近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简称“中山三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为养老社区的高龄老人开展义诊、免费筛查和健康科普。
李雁 本报记者 王丹2023年9月21日是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为加快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的目标,9月13日,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携手成都国药康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在温江区公平街道红桥社
扬子晚报网7月5日讯(通讯员 狄公宣 记者 陈勇)“家里急,我们也急,以后出门要‘请假’!”近日,南京地铁警方接连在地铁站内救助了多名独自外出迷路的老人,有的还在途中多次摔倒,所幸老人们的身体均无大碍,最终也都成功联系上了家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通讯员 林宁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爸妈年纪大了之后,步履蹒跚、记忆力减退,出门后找寻回家的路,可能都成了一个难题……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城阳公安呼吁大家对老人多加关心关爱,用实际行动守护老年人安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林乐雨 通讯员 李煦当一个人性格大变,这可能是疾病前兆。75岁的张大爷平时性格开朗,最喜欢和朋友聊天,最近却像是变了一个人,对人不理不睬,答非所问,说话还口齿不清。家人本以为老爷子闹脾气,可派出所一通电话让张大爷儿子慌了神。
欢迎各位条友们,今天来给大家分享精彩话题啦医生问诊遇到答非所问的患者有多无奈?去医院看病啊,可没少见到那些上了年龄的大妈大叔的问诊对话,主打一个已读乱回,在旁边听着都能尴尬死啊,大妈大叔恨不得把自己这么多年吃过的苦都通通诉说一下。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年仅39岁的罗姐一年前开始莫名出现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的状况,甚至在自己生活多年的小区里迷了路。渐渐地,她开始变得不认识家人,答非所问、乱发脾气、自言自语。以为是突然患上了“精神病”,这可把家人吓得不轻,赶紧送到了医院寻求诊治。
人一上了年纪,自由的时间更多,操心的事情也会变多,难免有唠叨的习惯。年轻人不喜欢,自己有时候也会烦躁,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习惯。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唠叨其实是心理健康、大脑灵活的表现。而且,爱唠叨的老人更容易长寿!老年人之所以爱“唠叨”,其实是注意力转移到生活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老年性聋老年性聋,又称年龄相关性耳聋,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以高频听力下降(指对于频率较高的如虫声、鸟声、电话铃声等声音,听不清或听不到)为首要症状及主要症状的双耳对称性、渐进性听力损失。其常伴有耳鸣或颅鸣等症状,以及言语识别率下降(也就是说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懂)。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日益成熟,部分商家为降低用人成本,纷纷推动电话客服、在线文字客服“智能化”。但不少所谓“智能客服”实用时却往往“答非所问”“不解人意”,有些还甚至成了商家为回避消费者直接维权投诉而设下的障碍。
来源:平安宜昌 9月12日晚8点,阴雨绵绵交警顾亚明与辅警王志智在351国道汉马池路段进行巡逻途中发现一辆摩托车侧倒在道路中间一身披蓝色雨衣的老人淋着雨站在旁边此处正是弯道 现场无任何警示提醒标志国道上车辆飞驰而过碾压着路面的雨水,溅起水花十分危险顾亚明迅速下车了解情况 “您这是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9月3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发布了《我需要做个认知筛查吗?》读者调查。截至9月9日17时,投票数前三位的症状分别是“近期记忆减退”“口语表达障碍”“情绪低落伴认知症状”。这些表现是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吗?有必要去做认知筛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