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内容设计要反映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展现数学发展史中伟大数学家,特别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著名数学家,以及他们的数学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5月24日,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我期待着这位教师能够在后续授课中恰当地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提醒学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充分利用可回收物,但遗憾的是,她的讲授仅停留在教学生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上。
■教师阅读与指导近期,由中国教育报开启的“数学阅读线上研习营”自开播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十万人的积极参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作为“中国教育报数学阅读导师团”总导师率先带来了干货满满的数学阅读公开课和专题讲座,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在关注知识、技能本身的同时也要着眼于更广义的知识、经验、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与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跨学科融合理念,实施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一家长发视频吐槽孩子的数学试卷的评分标准。视频显示,题目给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最后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答:这个病人快好了。结果被扣掉4分。老师的扣分引起争议,很多医生表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孩子没说错,请老师把这4分还给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审辩式思维具有批判性、求真性、包容性、反思性等特点。审辩式思维从问题出发、用事实论证、让观点发生、以评价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语言是记录和传递数学知识、表达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学科特性的专业语言,以数学概念、数学术语、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以数学学科特有的概念、定理、公式、符号、图表等要素或规则去刻画、描述客观世界背后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有精确、严谨、抽象、简洁、通用等特点。
今天要和孩子一起上一节特别的数学课——寻找“宝藏”。我们要把课堂搬到室外,搬到操场上去。一大早我就来到校园里做准备,先把学生坐的小板凳摆好,摆成一个半弧形,相对集中,保证在户外每个孩子都能清晰地听到课堂里的声音。随后,当然就是开始藏宝藏啦!
课堂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结构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将知识点进行整合,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次函数》是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主要目标是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函数。我曾多次执教这节课,其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最近执教的两次公开课,两次执教是在两个不同版本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的。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小学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减负增效”为方向,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并优化作业设计。